玩酷网

《论持久战》是如何写出来的——   闭门八天九夜,一度写到昏厥,却驰名中外!罗斯

《论持久战》是如何写出来的——   闭门八天九夜,一度写到昏厥,却驰名中外!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等皆人手一册。   在卢沟桥事变后,一些悲观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远不如日本,战争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一些国民党阵营内,某些亲日派人物如汪精卫更是积极宣扬此类看法。   与此同时,蒋介石领导的政府虽然开始抗战,但由于连连失利,也使得部分国民对胜利的前景产生了悲观情绪。   此时,另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只要战争持续三个月,国际局势就必会发生变化,苏联必然出兵,战争便可结束。   许多人认识到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而最终胜利属于中国。   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多侧重于军事层面。   蒋介石的战略计划并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纳入重要考量。   1938年,毛泽东正在延安的窑洞中埋头写作。   那时,毛泽东意识到必须为全国人民提供一套明确的抗战战略思想。   于是,他开始撰写《论持久战》。   早在1936年,毛泽东就向外界透露了对中日必有一战的看法,并且明确提出这场战争将是持久战。   与当时一些悲观的速亡论和过度乐观的速胜论相比,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更具前瞻性。   然而,在毛泽东开始撰写《论持久战》时,延安的物质条件非常简陋,屋内仅有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和一支毛笔。   毛泽东时常写作至深夜,不停思考。   警卫员翟作军回忆称,毛泽东有时连续几天没有合眼,他在写作时几乎忘记了休息。   翟作军会轻轻提醒他,但毛泽东总是坚持继续写作。   有一天晚上,翟作军正值值班,他发现毛泽东的棉鞋被炭火烤焦了。   毛泽东并未注意到,直到翟作军闻到鞋子烧焦的味道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虽然鞋子被烤糊,但毛泽东依旧淡定。   即使如此,毛泽东再次投入到创作中,直到《论持久战》的初稿终于完成。   初稿完成后,毛泽东并没有立刻发表,而是经过了几天的沉淀和反思,再次对文章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   《论持久战》最终完成时,九昼夜的连续写作,几乎使他精疲力竭。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向抗日战争研究会作报告时,首次公开了《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   《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特别是在英美等国,该书的思想对一些国际学者和军事家产生了影响。   毛泽东指出日本虽然军事上具有优势,但其内部的资源有限。   而中国则是一个广袤的国家,广大的国土和强大的人民基础将为中国提供长期抗战的支撑。   他还强调,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本质上是非正义的,而中国的抗战则是正义的。   毛泽东还提出,战争将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事   战争的初期,即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秋,正是战略防御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的军队经过一系列抵抗,虽未能完全阻止日军的进攻。   淞沪会战后,日军的攻势逐渐减缓,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此时,中国并未被击溃,反而逐渐稳固了自己的防线。   从1937年到1945年,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中国的抗战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预见。   另一方面警卫员翟作军回忆起和毛主席再次见面的场景,一个简朴的院落里,作军刚一走近,便听见了那熟悉的湖南口音。   他立刻立正行军礼,随后与主席握手。   主席身穿普通的黄绿色军服,脚踩黑布棉鞋,看起来朴实无华。   他们进入屋内,毛主席示意翟作军坐下。   主席关心他在工作中的情况,与同事们的相处,以及社会上一些事情。   翟作军一一作答,主席听后颇为满意。   毛主席不仅记得他家乡济源,还提起他曾经做过木匠的事。   晚餐时,毛主席邀请翟作军共享。   饭菜也极为朴素,一锅白菜粉丝汤和四道家常小菜,主食则是红米饭与馒头。   翟作军在快吃完时,发现火锅中的汤几乎烧干,于是赶紧用馒头遮住锅口。   毛主席见状,立刻换掉了他手中的馒头,温和地提醒不能浪费粮食。   1958年,毛主席在开会时得知翟作军的来信后,便亲自安排见面。   两人再次谈起了家乡济源。   此次聚餐的菜肴依旧平凡。   参考文献:[1]屈小草,屈文焜.《论持久战》的英译传播与文人抗战——以“上海的朋友”圈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4,45(8):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