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刘伯承元帅因病逝世,在遗体告别前,一向温和的邓公,却看到秘书送过来的治丧委员会名单时大怒,这是为何? 1986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帅、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消息传到了中央办公厅,当时已经82岁高龄的邓小平正在处理国家事务。当秘书向他报告这一噩耗时,邓小平手中的笔停顿了片刻,面容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悲痛。 1986年10月16日,刘伯承元帅的追悼会定于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会场布置庄严肃穆,刘伯承元帅的黑白遗像高悬在正中央,前来悼念的人们在画像前驻足,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追悼会即将开始,邓小平作为主持人,认真地查看着出席人员名单。忽然,他的目光在名单上搜寻着什么,面色渐渐凝重起来。他向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询问:"肖永银怎么没来?" 汪荣华翻阅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发现确实没有肖永银的名字,原来是工作人员在拟定名单时遗漏了这位老战士。这个发现让一向温和的邓小平罕见地表现出了急切和不满。 工作人员立即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紧急联系肖永银。当肖永银接到通知后,立刻乘坐飞机赶往北京。虽然抵达时追悼会已经结束,但他仍然直奔刘伯承家中,向自己尊敬的元帅做最后的告别。 在刘伯承的灵柩前,肖永银郑重地行了三鞠躬,抚摸着灵柩,声音哽咽地说道:"刘帅,我来晚了。"这位曾经的西路军战士,与刘伯承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能让邓小平如此坚持他必须出席告别仪式呢? 肖永银出生于1917年的河南新县,童年生活并不顺遂。5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他13岁时,参加革命活动的父亲肖治学也离开了人世。 1930年4月,年仅13岁的肖永银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一军第一师三大队,担任勤务员。 1933年,肖永银已经成长为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的司号员。在对抗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中,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肖永银带领战友们奋勇向前,虽然成功击退了敌人,自己却被子弹击中前胸和后背,伤势严重,生命垂危。 按照当时的规定,重伤员需就地安置,无法继续随军行动。然而,团长张吉厚看到肖永银的战斗精神和潜力,十分惋惜。正在这时,红四军军长许世友出现了,听闻肖永银的事迹后,特批允许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继续随军前进。 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后的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了打通国际路线,中共中央决定实施宁夏战役计划,组建了西路军,由两万余人组成,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肖永银担任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 然而,西路军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遇了马家军的强烈阻击。经过四个月近八十余次的激烈战斗,西路军损失惨重,几近全军覆没。1937年3月,面对严峻形势,陈昌浩做出了艰难决定,由肖永银等人护送他和徐向前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情况。 临行前,徐向前将一封重要信函交给了肖永银,郑重嘱咐他务必将信送达中央。肖永银接过信函,庄严承诺必定完成任务。随后,为了提高生存几率,队伍分成两路:陈昌浩和徐向前一组,肖永银与陈明仪等人一组。 分开后不久,肖永银一行遭遇了马家军的伏击。危急时刻,肖永银的枪出了故障,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毅然选择从山崖上滚下去,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被敌人俘虏。所幸山崖不是悬崖绝壁,他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为了避开敌人搜捕,两人易装成乞丐,将枪支拆解后隐藏。他们从沙漠到丘陵,从敌占区到解放区,历经艰险。有一次,肖永银被马家军抓获,幸亏在一片混乱中,借助一群羊群的掩护,才成功脱险。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跋涉,肖永银和陈明仪终于抵达了驻扎在镇原的援西军,见到了担任司令员的刘伯承,完成了徐向前交给的重要任务。 肖永银初见刘伯承时,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但他完成任务的决心和经历的艰险深深触动了刘伯承。从此,肖永银跟随刘伯承开始了新的征战生涯。 在刘伯承的指导下,肖永银迅速成长。1938年冬天,在河北宁晋县大杨庄的战斗中,肖永银率部成功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门大炮,这成为八路军的第一门山炮。刘伯承对这次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一次艺术的战斗"。 多年的并肩作战,刘伯承对肖永银既是严厉的上级,又如慈父般关怀。对于从小失去亲人的肖永银来说,刘伯承不仅是军事上的导师,更是生活中的引路人。肖永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未辜负刘伯承的期望和培养。 到了八十年代,刘伯承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无论多么繁忙,只要肖永银去北京,都会抽时间看望刘帅。最后一次见面时,刘伯承已经卧病在床,情况不容乐观。肖永银握着刘帅的手,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但仍希望奇迹出现。 肖永银常说:"没有刘伯承元帅,就没有他的今天。"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刘伯承深沉的感激和敬爱。 1986年10月,当肖永银匆忙赶到北京,来到刘伯承的灵柩前,他的悲痛溢于言表。肖永银轻抚灵柩,为未能及时赶来送别而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