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夏商与西周 | 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呢?禅让制又是如何变成世袭制呢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

……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

写在前面的话

三字经讲到这里开始给孩子们讲述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并用高度概括的简洁语言阐述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前面讲的三黄五帝的时代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到了夏朝既有考古发现又有文献记载,足以证明它是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

★夏

开国国君 大禹

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商

开国国君 商汤

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周

开国国君 文王和武王

分西周和东周

“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三王”大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他们是这三个朝代德才兼备的国君,是可以称之为“王”的明君。

“王”我们传统的解释是,它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代表道,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许慎的《说文解字》讲‘王天下所归也’。换句话说王应该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大道,是人民的典范。

如果君王没有王道,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势必会走向灭亡。然后后人推翻前朝,开创新的朝代,再根据先祖帝王留下来的参照反省,不断修正,再次走向繁荣。历朝历代如此更迭发展。

一开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便是这样的规律,夏桀无道被商汤推翻,商纣王无道被周朝取代,至今“助纣为虐”都是家喻户晓的成语,纣王之暴虐,可见一斑。无道昏君注定灭亡,有道明君则开创盛世。三个朝代演出了这个最重要的真实的道理,让后人铭记于心。这就是三字经给后人讲述历史的目的,希望人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得到智慧,明白兴衰成败的真相。

夏 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中国奠基性的,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封建王朝。夏朝的历史由禹算起,至桀结束,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华夏的由来

现在我们常称中国是华夏民族,“华夏”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有一种关于“华夏”由来的解释就是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大禹治水后继任了舜的位置,所以以禹为首领的夏朝的后族成了当时最多的氏族部落,夏的族人又都以华山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被称为华夏族。从此,后人以“华夏”自称。

夏朝首王:大禹

大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大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在儒家的传统观念里,大禹是一个理想的君王,完全符合君主的形象。孔子对大禹评价极高。

小故事分享

01大禹治水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后来大臣举荐鲧的儿子大禹治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02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早已载入史册,他公而忘私,离家13年从未回过家,曾有三次机会,他都是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后来就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在民间传说中这三次描述的非常具体:

第一次,是在大禹开始治水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第一次路过自己的家。本想进去,但到了家门口突然听见家里传来孩子的哭声,四岁的孩子大禹从未见过,这时又听见了自己母亲非常着急的骂声,可能是孩子太调皮奶奶着急,骂了他两句。照常人来讲这个时候肯定要进去的,看看从没见过的孩子,看看离别了四年的母亲和妻子,但大禹没有,怕进去以后会惹母亲生气,妻子伤心。转身就又接着去治水了。

第二次,在他治水六七年后又一次路过家门,他登上家门口的小山看着自己的房子,看见炊烟正在袅袅升起,远远地听到了六七岁的儿子欢快的笑声,也听见了自己老母亲很欢快的笑声,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所以大禹觉得很宽慰,也没有进家门,扭身又去治水。

第三次,又过了三四年后的一天晚上,大禹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正好遇上了瓢泼大雨,大禹就躲在自己的屋檐下避雨,听见母亲对自己的儿子讲,说你爸爸马上就要回来了,等他治完了洪水就会回家来看我们,大禹还是没进家门,而是更加坚定了治水的信心,扭头又治水去了。

夏的继承制度

世袭制

夏以前,按照黄帝至尧舜的传统,王位的更替一直采用的是禅让制,就是推贤举能的方式,直到大禹也是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德操取得的王位,大禹离世禅让制却被打破了,因为大禹把他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不过根据历史的记载,这并不是大禹的本意,他本意是把首领的位子禅让给和他一起治水的助手伯益的,因为伯益在治水中的贡献很大。但是后来启却得到了王位,历史的记载说法并不统一,一种是“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王位”。另一种是”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的灭亡

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沉醉于打猎,无心于国政,被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取而代之,史称“太康失国”。以后虽有“少康复国”,但夏朝的国力已呈颓败之势。夏桀继位以后,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暴虐无道,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寝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藏美女于后宫,造酒池糟堤淫乐,据说那酒池大得可以航船,宫女多因醉而溺死。更为荒唐的是宠姬妹喜爱听“裂锦”之声,为搏美人一笑,就安排专人撕缎锦。加之穷兵黩武,连年战乱,百姓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此时,商族的势力已经日渐强盛,正在暗中做灭夏的准备。商汤对内励精图治,轻赋薄敛;对外广行仁义,交好四方,使“诸侯皆归商”。看到夏桀已众叛亲离,就在伊尹的辅佐下,起兵伐夏。

最后商汤凯旋班师,建立商朝,夏朝正式宣告灭亡。

今天关于夏朝的历史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你们喜欢。敬请期待接下来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往 期 精 选

尧舜禹相传|尧舜二帝是谁 | 他们为什么要禅让王位

三皇五帝始|三皇都是谁?他们有什么故事呢?

诸子百家 | 诸子都是哪些人?百家又是分哪几派呢?

三字经|解读《诗经》和《春秋》| 赏古典之美

《周礼》与《礼记》|看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国学童年”

喜欢就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