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退将帅化民说,1996年他在管作战的时候,最紧张的不是中国大陆的导弹,因为那时候的导弹没有美国的GPS是不可能打得很精准,对于偏差度掌握得不行。
2024年6月,中国海警在南海仁爱礁附近与菲律宾发生对峙,引发国际关注。当时,台湾退役中将帅化民对这场冲突做出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评论。他指出,尽管美国有两艘航母在南海游弋,但面对中国派出的三艘055型导弹驱逐舰,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航母不仅没有为盟友菲律宾撑腰,反而火速离开了南海海域。 "美军两艘航母来,中国大陆派出3艘055攻击舰,超高音速导弹从天灵盖打下来,航母想拦都拦不住。"帅化民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前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关键变化。如今的中国军队已能在4000公里范围内对美国航母形成有效威胁,这一切与近三十年前的台海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到1996年,当时的帅化民正担任台湾防务部门"作战次长"执行官,亲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台海危机。危机源自1995年5月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此举被中国大陆视为对"台独"势力的支持。为表示抗议,中国大陆在台湾海峡举行了大规模军演,发射了多枚东风-15导弹,并动员了近百万军队。 面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美国迅速派遣"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公然对大陆进行武力威慑。就在这紧张时刻,帅化民接到一个秘密任务——独自前往美国国防部进行磋商。 "那个时候形势剑拔弩张,突然我们接到一个通知,美国需要我到它的国防部去谈一谈,而且是秘密行程,我一个人去,连参谋都不带。"帅化民回忆道。当时的他满怀期待,以为是要商讨美军航母如何支援台海防务的具体细节。 然而,当帅化民抵达美国国防部,见到包括当时的副部长在内的美方官员时,他发现事情并非如他所想。美方官员并没有讨论如何支援台湾,而是一再强调"不能擦枪走火"。这让帅化民恍然大悟:美国并不想真正卷入与中国大陆的军事冲突,他们最担心的是台湾将美国拖入一场不愿参与的战争。 这段历史经历让帅化民得出一个深刻结论:"美国大腿不可靠啊,你以为抱了大腿,搞不好抱了一只义肢对不对?"这种冷静的认识,与当下南海局势中美国航母面对中国军舰时的态度,形成了历史的呼应。 帅化民在谈及1996年台海危机时,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军事细节——当年中国大陆发射的导弹存在严重的精度问题。"1996年台海危机时,两个导弹因为没有美国GPS的导引,打的可能距离差很远。"这句话揭示了当时中国导弹技术的核心短板:缺乏独立自主的精准导航系统。 没有美国GPS支持,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大打折扣。这一技术困境让当时的中国军队在面对美国航母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张召忠将军曾坦言,如果当时中美开战,美国航母舰队可以"零损伤"击沉所有的中国舰艇,彻底消灭中国海军。 为了在这种极度不对等的条件下展示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中国军队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原始"的应对方式。"咱们甚至将坦克开上渔船,准备用火炮对抗导弹,对抗战机,去'拼刺刀'。"这种近乎悲壮的准备工作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技术差距。当时执行这些任务的解放军将士,在出海前都写好了遗书,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与当年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中国已拥有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帅化民分析道:"现在有北斗卫星的导航,预想东风系列的导弹会很准。"这种技术上的自主可控,让中国导弹从依赖美国GPS到拥有自己的导航系统,实现了精度的质的飞跃。 帅化民进一步阐述了现代中国导弹能力的战略意义:"你看我们听过有'冲绳快递'、'关岛快递',什么叫快递?就是东风系列导弹,对日本各岛跟关岛所有的美军基地都有打击的能力。"这种打击能力的延伸,不仅改变了区域军事力量对比,也从根本上重塑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考量。 从GPS依赖到北斗自主,这一技术演变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当年台海危机时,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1%,军费只有美国的3.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唯一可以威胁到美国的只有战略核导弹,而这种"末日武器"显然不能轻易动用。 如今的局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佩洛西访台期间的军事演习中,解放军展示了全方位的实战能力。帅化民分析认为,这些军演不仅是对台湾的警告,更向美日传递了明确信号:"任何一个军事作战计划,它不是只有一个计划,A计划你主打的是台湾,你必然有B计划防止美国跟日本的进入,也就是发展了10年的'拒止战略'。" 帅化民还将美国在地缘政治中的手法比作"阴谋诡计",以俄乌冲突为例:"你不准人家买俄罗斯石油,你自己偷偷买俄罗斯石油专卖给欧洲,把美国的天然气卖高价去赚钱,而且欧洲感觉要打仗了,要买军火,美国又卖军火。美国是'一石三鸟'。"这种分析展示了帅化民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也提醒人们警惕类似手段在台海问题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