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4年4月19日,三百多日军趁着大雾爬上了郑州城墙,城墙守军一击即溃,日军轻

1944年4月19日,三百多日军趁着大雾爬上了郑州城墙,城墙守军一击即溃,日军轻易攻入城内。   城内有一个师的守军,却未能进行有力反击,当第二天二千多日军援军赶到时,守军弃城而逃。   这是郑州的第二次沦陷。   1941年,日军初次占领郑州,在杲村桥附近,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两起杀戮事件。   一位聋哑农民,他在寻找走失的耕牛时遭遇了日本士兵的袭击,背后刺刀挑命而死。   另一个是邵苍父,一位在桥边开饭馆的外乡人,因不懂日语,也惨遭日本兵杀害。   接着,日军进入杲村,抢夺食物和家畜。   这一切发生在郑州第一次沦陷后的30天。   尽管当时的杲村仅由十几个村民组成,身为村保长的宋文选决定组织村民进行反击。   正值国民党军追击日军之时,一队中国军队正向杲村桥方向进发。   然而,由于情报错误,这支队伍未能及时发现敌人并在桥上遭遇伏击。   面对敌人,部分新兵未能立即开火,而领头的排长和几名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最终,排长在遭遇激烈的反击后牺牲,而新兵则被吓得撤退回到庙李镇。   随即,两个连的国民党部队赶到,这支部队的士兵大部分未曾接受过充分训练,甚至有些士兵完全不会使用武器。   在双方交火后,部队损失惨重。   此时,宋文选和几位曾参军的村民站了出来,拦下了撤退的国民党军队。   面对士兵们的退缩,宋文选对他们严词质问,激发了队伍中的勇气。   在宋文选的带领下,村民们拾起了武器。   组织村民们登上了杲村的北寨墙,开始反攻。   村民们依照宋文选的指示逐一瞄准敌人,精准的射击让日军措手不及。   随着第一轮激烈的射击后,日军开始撤退。   经过这场战斗后,杲村的村民成功打退了日军,并帮助国民党部队重新集结。   此后,这座桥及其周围的地区,成为了中国军队反攻的一部分,最终将日军从郑州彻底赶出。   1944年,日军再度侵占郑州。   随着国民政府军队的溃败,郑县的县长段国栋和后任县长崔国庆在当地组织游击队,带领民众奋起反抗。   段国栋是一位有着欧美留学背景的军官,在接手郑县的领导工作后,积极带领地方部队坚持抗战。   崔国庆则继任并加强了与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系,致力于扩大游击队的力量。   在日军的占领下,郑州迅速建立了郑县维持会。   维持会与日本的特务队共同管理郑州,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抗日力量进行打压。   这些日本军官,特别是酒井勇一,往往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杀害无辜百姓。   许多地方的土匪与散兵游勇也趁机而起,自称游击队或抗日队伍,肆意掠夺和骚扰平民。   南郊一带更是成为了这些暴徒的活动重灾区。   许多人无奈加入了以自卫为名的“红枪会”。   这些“红枪会”虽然一度展现出一定的抵抗力量,但也有不少被野心家所利用。   崔国庆采纳了地方士绅的建议,在加强游击战斗的同时,成立了“清乡团”。   团长李鸿翼,曾是小乔乡的地方官员,担任清乡团后,他迅速清理了抗日队伍内部的腐败分子、土匪以及伪军。   李鸿翼的清剿行动恢复了部分地区的治安。   李鸿翼因其严厉手段和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在当地民众中留下了极高的声誉,。   在郑县沦陷期间,许多村庄遭到日军的焚烧,数以千计的无辜百姓在日伪军的暴行中失去了家园。   特别是在小乔乡的东南部和北部,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四处逃散。   郑县周边地区的游击队逐渐积累了抵抗的力量,尤其是小乔乡的西北部,游击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伪的统治终于崩溃   但郑州的解放依然没有带来完全的平静。   许多曾与日伪合作的汉奸在战争结束后并未受到应有的清算,他们的下落仍然成谜。   一些特务队的成员,在战争胜利后的政治混乱中逃脱了惩罚。   1945年,根据统计,战前郑州市区人口为329,269人,但战后仅剩下101,450人,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二,人口锐减227,819人。   外逃的市民占据了大部分,达到216,362人。   与此同时,战时郑州房屋大规模倒塌,达28,035间,工业几乎全军覆没,约80%的工厂停业。   市区商业也未能幸免,大部分商店关闭。   郑县的伤亡也极为惨重,日军飞机曾多次轰炸郑州,造成1,436人死亡,119人重伤。   参考文献:[1]王怀阳.抗战时期的中华慈幼协会许昌慈幼院[J].河南文史资料,2013(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