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香兰演过对手戏的演员,还有谁健在? 前段时间一直想写这个题材——与李香兰合作过的电影演员,也唯有于洋健在了。 万没想到这么快于洋老爷子也不在了。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龙口。 看过电视剧《闯关东》的同学们都知道,龙口自古以来就是山东人民闯关东的下海处!龙口不仅有龙口粉丝,还出了于洋这样一号精英人物。 1936年,母亲带着仅有6岁的三儿子于延江闯关东来到吉林长春,前来寻找她的大儿子于延海。 当时于延海是伪满映演员,是第一批演员训练所成员,与浦克是同班同学。 未曾想这时候于延海已经脱离了“伪满映”,只身入关。 万般无奈之下,于洋的母亲只得在“伪满映”门口摆起了早点摊,靠着烙玉米面饼子卖给厂里底层员工做早餐维持生计。 时间到了1942年,刚巧“伪满映”筹拍一部所谓的“献礼片”,需要一名儿童演员。于洋的妈妈通过自己长年卖早点累积下来的社会关系,将儿子成功送进“伪满映”。 至此,12岁的于洋得以与李香兰同台献艺,在片中饰演李香兰的弟弟(图3:右一为李香兰,左二男童为于洋)。 影片上映后于洋成了著名的小童星,并于1944年挑大梁主演了《好孩子》,内容大至是一部“日产《流浪者》”。 于洋晚年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自己只是太过心疼操劳的母亲,想停学外出打工养家,可是一个12岁的孩子还能干什么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旋即退出中国东北,“伪满映”总裁甘粕正彥服毒自杀身亡。随即我党接管“伪满映”,称谓换作“东影”,即东北电影制片厂。 16岁的于洋又成为“东影”旗下演员。 在东影时期,于洋已经开始厌弃自己这个“伪满映第一童星”的头衔,也讨厌于延江这个本名,他成天吵着要改艺名。 当时他的直属领导、《马路天使》导演袁牧之的夫人陈波儿建议他说,“你这个孩子长的挺洋气的,就叫于洋好了。” “东影”刚刚成立不久,即被国民党方告知无权接收。为顾全大局,配合国共统一战线,“东影”一众同仁带着器材迁往黑龙江兴山,即今天的鹤岗。 这一天火车启动时,贪睡未能早起的于洋错过了这趟列车,据于洋自己回忆,当时他难过的坐在 制片厂大门口,抱着双膝哭了半天。 这段小故事还经常被“东影”同仁们时时拿出来打趣——“那个爱哭鼻子的小鬼。” 未几,“伪满映”由国民政府文化大员金山接手,正式成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于洋又成为“长制”演员。 可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彼时的金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本身就是我党下地党员。 于洋在金山的教导下,三观彻底得到了改变,整个人焕然一新!这名少年的志向由“男人就该赚钱养家”,升华到了“为全中国苦难人民改天换命而斗争!” 很快,于洋的哥哥于延海重新回到长春找到了弟弟于洋,此时哥哥的身份已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哥哥的引导下,于洋出走“长制”,投身于解放战争革命洪流,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于洋先是在公安系统工作,成为了一名侦察员,后做为解放军文化干事,参加了东北的土改工作,还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我们在红色电影《暴风骤雨》中看到的领导元茂屯乡亲们进行土改斗争的肖祥大队长,可以说是于洋的“本色演出”! 当年《英雄虎胆》严寄洲老先生也是看中于洋身上的“洋味”——“这小子眼里有贼光”,这一切都是源于于洋丰富的生活经历,毕竟当年也是吃过见过的。 虽然当年的“曾泰”于洋也就不过28岁,但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围着李香兰叫姐姐的鼻涕孩子,他早已完成了从“爱哭鼻子的小鬼”到“带领东北乡亲们改天逆命的红小鬼”的华丽转身! 于洋先生,小编永远是你的影迷!您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虎胆英雄“曾泰”!于洋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