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整编74师覆灭前,张灵甫对着副参谋长李运良大骂道:“都是你出的馊主意,导致被围,我要枪毙你!”
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是蒋介石的嫡系,深受蒋的信赖和重用。而他所率领的 74 师,更是蒋介石手中的一张王牌。
74 师堪称国民党军的 “五大主力” 之一,有 “抗日铁军” 的美誉,甚至被老蒋称作 “御林军”。该师自组建以来,南征北战,抗战胜利后,该师配备美械装备,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
身为这支王牌部队的师长,张灵甫在解放战场上,由于多次取胜,开始变得骄狂自大。
1947 年,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军进攻时,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擅自改变作战策略,下令部队加速进攻,而打头阵的就是 74 师。
74 师一路猛进,全然不顾左右友军,直逼坦埠。
可就在这个时候,粟裕敏锐捕捉到了战机。
这个战机就是,74 师与两翼友军的距离越拉越大,粟裕决定集中主力,分割包围并歼灭 74 师。
但粟裕没有想到的是,74 师陷入重围后,张灵甫竟狂妄自大,认为凭借 74 师的实力完全可以坚守待援。
在这种狂妄自大的心态驱使下,张灵甫最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放弃原计划,命令部队向孟良崮山区撤退,进行抵抗。
此时的张灵甫,完全没有把华野放在眼里,他想借此立功,巩固自己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当然,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是鲁莽冲动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认为,只要 74 师主动出击,就会打乱华野的部署,让国民党掌握进攻主动权。可这种想法也太冒进了, 以至于最终听信了参谋长李运良的馊主意。
这个馊主意就是:孟良崮地势险要,解放军的武器难以发挥作用,74 师可以凭借山地优势,抵抗华野进攻,坚守待援。
初次听到这个建议时,张灵甫有些犹豫。他考虑到原地作战已被包围,后勤补给困难,恐怕难以取胜;而向孟良崮撤退,他同样有很多担忧。
他担心,山上紧缺水源和遮蔽物,部队的生存和作战,恐怕都会受到影响。
不过,在经过一番权衡后,张灵甫还是听取了李运良的建议:向孟良崮撤退。
于是,74 师丢弃了重装备(坦克、榴弹炮等),携带轻武器,向山顶艰难攀登。可登上山顶后,张灵甫就后悔了。
孟良崮上面临的困境,远比他之前预想的要多得多。
其一,山上几乎没有遮蔽物,植被非常稀少,而且山石坚硬,几乎没有可以构筑工事的材料。但既然已经上来了, 他们没有退路了。
于是,战士们只得原地想办法,在山石缝隙搭建简单的防御工事,可这根本经不起华野的炮火攻击。
其二,山上缺乏水源。当时正值 5 月,士兵在高温下作战,喝水成了大问题。他们渴到嗓子冒烟,四处寻找水源,甚至四处挖掘,均无果。部分战士偷偷下山寻水,也被华野击毙了。
此外,部队的作战物资也匮乏。上山前, 由于搬运这些重武器非常不便,还会成为累赘,他们已经将坦克等都丢弃在山下,只凭轻武器难以与华野抗衡。几天后,他们弹尽粮绝,士兵只能强撑着作战。
此时,张灵甫终于撑不下去了,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请求支援。
接到电报后,若是一般的部队,蒋介石可能会任由其自生自灭。但 74 师是他的门面,对他极为重要,于是他立即命令周边部队援助。然而,各部队相互推诿,迟迟没有行动。
最终,距离 74 师最近的 25 师(黄百韬率领)和 83 师(李天霞率领),前往援助。可这两支队伍并不齐心。
黄百韬率部全力进攻,但在华野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接近孟良崮。而 83 师更没的指望了。
李天霞向来与张灵甫不和,得知对方被困,只是派出少量部队,佯装进攻,做了做样子而已。
除了这两个师进行支援外,国民党还出动飞机进行了空中支援。但华野借助地形隐蔽,使得飞机投下的物资大部分落到了华野阵地,74 师得到的补给极少。
此时,张灵甫顿悟了,他开始后悔采纳了李运良的上山建议,于是,愤怒地对李运良大骂:“都是你出的馊主意,导致我师被包围,我要枪毙你!”
李运良被骂得抬不起头,内心充满愧疚和无奈,刚想开口解释:“师长,我……”
话还没说完,张灵甫就从腰间掏出枪,指向了李运良,不过,最终在周围军官的劝阻下,他没有开枪,只是说了句:“罢了,事业至此,做什么都晚了。”
5 月 16 日,华野对 74 师发起了最后总攻,张灵甫躲在山洞,向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便决心 “不成功,便成仁”。
张灵甫躲在山洞拒绝投降,华野向洞内发起攻击,最终,张灵甫被击毙。
但李运良则贪生怕死,竟在华野攻上山顶后,躺地上装死。
但他的伎俩还是被识破了,华野几名战士将他活捉。
被俘后,李运良接受改造,态度积极,被释放后,他回老家当了一名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