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最喜欢的一本童话书,是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书里给我最震撼的一篇童话,是

我最喜欢的一本童话书,是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书里给我最震撼的一篇童话,是《驯兔记》。

当时我上小学,有一天我妈回来,拿出这本书递给我,她是在小城唯一的新华书店买的,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已经是一个谜。

但只要把书翻开,迷惑全部消失了,因为这书太好看了。

童话故事一般分两种,一种刻奇,一种言志。刻奇的童话,用拟人的形象,讲述一段奇异的故事,像糖心饼干,中间还要夹着一个朴素的世界观,比如《小红帽》,告诉孩子要警惕伪装的善意,比如《绿野仙踪》,告诉孩子勇敢、智慧与爱都源自内心,而非他人的赐予。

言志的童话完全不一样,它饱含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明白告诉大家,我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安徒生会把自己的观念藏在故事背后,郑渊洁则干脆利落站在故事里,一边讲故事,一边发议论,自由肆意。

他的童话,至少我读过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就是反复想告诉孩子:

要尊重自己的个性,相信自我的价值;

要相信能力,而不迷信权威;

要不被虚荣所惑,去爱一切美丽的心灵。

 

我读的第一个郑渊洁的童话,就是《驯兔记》,很多年后我幡然醒悟,妈呀,这不就是童话版《变形记》吗。

 《驯兔记》是我自认郑渊洁写的极好的一篇,作为童话,它想象力惊人,情节并不复杂,但戏剧冲突贯穿始终,好看。作为对成人世界的寓言,它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故事里,7岁的皮皮鲁从幼儿园升小学了,开学第一天,爸爸妈妈就告诉他和双胞胎妹妹鲁西西,去学校要好好学习,“变”成好孩子。

皮皮鲁的脑子里就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好孩子,会是“变”出来的吗?

开学一个月后,真相来了,好孩子真的是“变”出来的,学校的教育与父母的期望,就是把皮皮鲁这些最新鲜的孩子,变成一只只兔子。

因为只有兔子,才能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不惹事生非,永远不会质疑老师,永远听大人的话。

在大人的评判标准里,变成兔子的就是好孩子,变不了的就是坏孩子。

当着皮皮鲁的面,一个班上最顺从听话的好孩子,率先变成了一只大兔子。然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变成了兔子,到四年级时,只有他还在负隅顽抗。整个故事就是讲,一个正常的孩子,如何拼命抵抗变成兔子。

皮皮鲁十分难过,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不想让老师失望,不想让父母伤心,不想让班级蒙羞,不想做一个坏孩子,但他就是不想变成一只兔子。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坏人,大人们都在全心全意爱着皮皮鲁,老师为他操碎了心,连自己残疾的孩子都顾不上。爸爸妈妈使尽各种手段鼓励他变兔子,认为这样才是走正道。没有人恐吓威胁他,只有深深的叹息。

可是没有恶意的爱,就一定能导向善吗?

诡异的地方就在这,大人们执着让孩子变成的兔子,是个什么样呢?

变成兔子的同学,它们胆小,于是对老师言听计从,它们耳朵长,于是四处窃听打探,它们比人多一瓣嘴,于是擅长打小报告,它们嫉妒别人,于是害红眼病,它们喜欢揭别人的短,于是只留小小的尾巴,让人揪不着。

对皮皮鲁最恶意的攻击,都来自兔子同学,兔子同学向老师建议,如果皮皮鲁限期不能变成兔子,就让他去工读学校或者退学。

最温顺的往往最阴暗,最服从权威的往往最有控制欲,最没有主见的往往信念最坚定。

皮皮鲁最后决定放弃抵抗,努力变一只兔子,但在课堂上,他忍不住纠正老师的错误。老师叹气说,你想做兔子,就不能有一己之见。

老师是不会错的,大人是不会错的,所有比你强大的力量,是不会错的。那你只好承认,是我错了。

发现自己变不成兔子的皮皮鲁,给自己穿上了一套兔子仿生装。他混迹在兔子中间,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能脱掉伪装。

可能你会说,这个故事,很普通啊,都是老黄历了,现在的年轻人有谁没一点个性?

这是对的,《驯兔记》写出来快30年了,那是我们这一代80后面临的问题。当时成长过程里的激荡,老派教育观念对人的伤害,乃至郑渊洁的愤怒,好像都已经翻篇了。

但听话顺从,真的就是我们那时评价一个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夸一个孩子听话老实,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认可,听到的大人们也会纷纷肯定。

现在听起来已经不可思议了,可我上学那会,亲爹亲娘希望自己孩子听话温顺爱学习,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学生听话温顺爱学习,孩子们自己呢,一边抵抗,一边忍受。

 但大人其实也很分裂,一边夸奖家里的“好孩子”听话老实,一边羡慕别人家“坏孩子”能玩能说会来事,在明面上的好孩子标准之下,还隐藏了另一条评价孩子的标准:相比好孩子,能混社会的孩子,将来更能成事。

大人对“成事”的定义,自然是有出息,能赚钱,能出人头地。原因是“好孩子”听话规矩,可以节省抚养与教育的成本,但“坏孩子”更敢打破规则,有更多发迹机会。

我们中的的许多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扭曲的阴阳二元价值观下长大的。你做个好孩子,大人们夸奖你,同时贬低你。你做个坏孩子,大人们打压你,同时对你抱有莫名的期待。

 因为大人们自己,就在接受社会的毒打,在单位循规蹈矩兢兢业业,领导们既表扬鼓励又年年发劳模证书,可一等到升职提干分房发钱,机会永远会给单位里的“能人”。这些“能人”,就是成人里的“坏孩子”。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已经不被这扭曲观念荼毒,但我们当时,至少我,精神是很撕裂的,我不喜欢听话温顺的好孩子人设,因为那在大人世界里也是一种否定,我也不想去做坏孩子,因为还是要遭受被否定。

那你应该怎么做呢?我只好再翻一遍《皮皮鲁和鲁西西》。郑渊洁会用一个个故事,反复告诉我:

要尊重自己的个性,相信自我的价值;

要相信能力,而不迷信权威;

要不被虚荣所惑,去爱一切美丽的心灵。

我后来就是坚持着这几个信念,度过了成长里的沟沟坎坎,没有大毛病,也没什么大优点,皮皮实实变成了一个平庸正常的大人。

谢谢郑渊洁。

前三个图是我读的那本书里的插图。

后三个图是后来根据原著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