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与喝酒有很大关系?北大调查51万饮酒者,答案终于出来了 刘大爷今年65岁,多年来一直有喝酒的习惯,尤其是晚餐时,总要配点酒,不然就感觉晚上睡不踏实。他一直觉得少量饮酒不会影响健康,甚至还能放松身心。然而,就在前两天,邻居家的老伙计们聚在一起喝了点白酒,回家后刘大爷突然感觉胸闷、恶心、头晕,家里人见状赶紧将他送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上了急性胃炎和心血管应激反应。医生严肃地告诉他,酒不能再喝了,即使是少量也不行。 这让刘大爷感到难以接受,毕竟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小酌怡情”,怎么突然就变成“滴酒不沾”了呢? 适量饮酒真的健康吗? 在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逢年过节、朋友聚会,酒桌上总少不了酒。很多人像刘大爷一样,认为只要不喝大酒,偶尔喝点小酒对健康有益,甚至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然而,科学研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1. 酒精的危害远比想象中大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酒精与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2021年,《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中约有74万例可归因于饮酒。而在中国,饮酒带来的健康风险尤为突出。 2. 北大研究:不存在所谓的“适量饮酒” 北大的研究人员对51万国人的饮酒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酒精摄入量与死亡风险、肝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男性每周多摄入100克酒精,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5%,肝病死亡风险增加31%。这表明,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健康风险。 喝酒后脸红与脸白,谁更能喝?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两种酒后反应:有些人一杯下去脸就红了,有些人则越喝越白。这两种反应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1. 喝酒脸红:高乙醇脱氢酶、低乙醛脱氢酶 喝酒脸红的人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乙醛无法被快速代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出现脸红、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这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不能喝酒”的信号。 2. 喝酒脸白:低乙醇脱氢酶、低乙醛脱氢酶 喝酒脸白的人两种酶都缺乏,只能通过肝脏内的细胞色素P450缓慢代谢酒精。这类人代谢酒精的速度很慢,容易伤肝或导致急性酒精中毒。 3. 一杯就倒:低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正常 这类人乙醇脱氢酶含量较少,少量饮酒就会导致体内乙醇积累,容易醉酒。 4. 千杯不醉:乙醇脱氢酶正常、高乙醛脱氢酶 这类人乙醛脱氢酶含量较高,代谢酒精的能力强,但也很容易因过量饮酒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解酒的真相:蜂蜜浓茶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喝酒后喜欢喝浓茶或蜂蜜水来解酒,但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浓茶中的茶碱会促进肾脏排尿,使未经分解的乙醛过早进入肾脏,反而可能影响肾脏健康。而蜂蜜水中的果糖虽然可以促进酒精代谢,但效果十分有限。 真正有效的解酒方法只有以下两个: 1. 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加速酒精的代谢,让其更快通过尿液、粪便和汗液排出体外。 2. 饮酒前吃点东西垫肚子 饮酒前1小时最好吃点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在胃部形成保护膜,延缓酒精的吸收速度。 戒酒: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戒酒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像刘大爷这样已经养成多年饮酒习惯的人来说。但为了健康,戒酒是必要的。以下是一些戒酒的小建议: 1. 逐步减少饮酒量 戒酒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已经有一定饮酒习惯的人。可以先从减少饮酒量开始,逐步适应。 2. 寻找替代方式 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替代酒精带来的“情绪麻痹”。 3. 改变社交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主动提出不喝酒,或者让朋友和同事知道你正在控制饮酒量。这样可以避免社交场合的诱导。 UGC互动提问 你身边有没有像刘大爷这样坚持“小酌怡情”的人?他们是否尝试过戒酒? 你觉得在社交场合中,如何更好地控制饮酒量,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酒没有所谓的“安全量”,最安全的饮酒量就是“0”。切不可听信“少量饮酒对健康无害”的说法,等到身体出现问题再后悔,那就为时已晚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