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斗卫星再添“双星”,2024年在轨将超50颗,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 就在去年

北斗卫星再添“双星”,2024年在轨将超50颗,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 就在去年12月26日,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低调的为北斗卫星系统发射了第57和58颗导航卫星。相比于载人航天和登月计划,发射卫星如今在中国已经算不上什么十分令人瞩目的大新闻了。 但是这一次的发射,明显还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发射的这两颗卫星是服务于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是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以来,首次成功发射的一组中圆轨道MEO卫星。 那什么是MEO卫星呢?通俗点说就中轨道卫星,是位于高度200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和35000多公里地球静止轨道之间的卫星,因此被称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 其和北斗卫星系统内的另外两类卫星,静止轨道GEO卫星以及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最大的不同就是与地球的自转频率不相同。 前两者的运转周期由于和地球自转相同,所以在地面上看来,就相当于是位置固定的卫星,这样在导航的过程中,只能做到对某一固定区域进行导航服务。 而中圆轨道卫星通过不断的相对运动,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覆盖,因此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想要更好更精确的实现全球导航能力,就必须要更多的依靠这类卫星,所以其也将成为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全球导航的中坚力量。 另外由于这组卫星的发射成功,我国北斗系统的卫星密度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密度。 如我们所见,北斗卫星导航已经“升级”到了北斗三号系统,要知道北斗三号并非一颗卫星而是一个系统的统称,目前33颗卫星,加上之前北斗二号系统的15颗卫星,整个组网的系统中已经有了48颗导航卫星,接下来在2024年或将超越50颗。 这也是如今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开始能够在全球被广泛运用,并且有抗衡GPS之势的原因,全球主流的手机都已经开始采用支持北斗系统的芯片。 而且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度最高已经可以达到了厘米级,而这意味着的可不仅仅只是手机导航那么简单。 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定位,最高可达厘米级精度,究竟有何重大意义? 北斗厘米级精度的定位导航能力,目前肯定主要还是运用于对国防最为重要的军事领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远程火箭炮,为何能够打出高精度制导效果,甚至误差小到堪比导弹,北斗导航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至于中国目前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更离不开北斗卫星的精确导航定位。 我们再也不用为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随便关闭GPS系统,就能导致我方导弹发射偏离轨道而感到担心。 更不用对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2枚巡航导弹即可精准击中伊拉克指挥所,并且还是从同一个空调窗口钻入而感到震惊和羡慕,如今这对于拥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我们来说,也完全就是小菜一碟。 当然,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完善和精确,对民用领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不仅在导航定位、农业减灾、国际搜救以及大型工程建设规划等方面作用重大,而且对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具体的来说,定位导航的精度只会越来越高,如今深圳等一线城市正在尝试运行的无人自动驾驶技术,虽然依旧还是固定路段的一种体验活动,但是实际效果已经让我们看到无人驾驶很快就要到来的局面。 而且很多相对高端一点的车型,目前都带有辅助驾驶功能,利用的也同样是高精度卫星导航的优势,不过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还是有区别的,更多的还是起到保持车道稳定和紧急避险的作用,不能被当做自动驾驶使用,但还是因为一度被滥用而引发事故。 这关键问题就在于全面的自动驾驶还没有普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除了整个道路系统的优化问题,剩下的就是卫星导航系统能否发展到足以支持所有车辆,都朝无人化方向发展。同样道理,未来的民航客机,也可以实现无人化的高精度自主起降。 除此之外,精密的农业生产,利用北斗系统实现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设备进行自动驾驶,利用北斗系统定位测算洪涝、冰雪以及地震等灾害的危害程度,都将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