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到铁板上了,为什么小小的准噶尔汗国傻到和大清为敌呢? 很简单,就是以为大清不会报复他们,认为乾隆不至于为了自己这么个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总共百万人口而费大力气。 更没想到大清会用最残酷的报复,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投降反叛,大清可能会把比车轮高的的男性全部杀死,完全没想到大清会把车轮放平。 说白了,准格尔就是强盗习惯了,以为自己这次遇上大清还和之前遇到别的国家一样,却不知道其实踢到了铁板,遇到了比自己更残忍的同行。 准噶尔汗国选择与清朝对抗并最终招致毁灭性打击,其决策逻辑与历史背景需从多维度客观分析: 一、游牧帝国的扩张惯性 准噶尔作为卫拉特蒙古的继承者,继承了蒙古帝国"以战养战"的传统思维。 自巴图尔珲台吉时代(1634-1653)起,通过征服叶尔羌汗国、威慑哈萨克诸部、控制西藏宗教权等行动,建立起横跨中亚的霸权。 这种持续成功的扩张经验,使其形成了对农耕政权(如清、俄)的战术优越感。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在1690年的溃败更强化了这种认知。 二、地缘政治的致命误判 1. 军事技术代差:准噶尔骑兵虽骁勇,但清军在1696年昭莫多之战已展示出新型火器部队(乌真超哈营)的威力。 噶尔丹策零时期(1727-1745)虽引进俄制燧发枪,但规模不足清军十分之一。 2. 后勤认知偏差:准噶尔高层认为西域戈壁是其天然屏障,却未料到乾隆建立的前进基地(巴里坤、哈密)储粮达50万石,可供5万军队两年作战。 3. 国际形势误读:1745年试图联俄制清时,恰逢俄国深陷七年战争 (1756-1763),叶卡捷琳娜二世明确拒绝军事同盟。 三、清朝的战略觉醒 康熙时期(1690-1697)的征伐尚属惩戒性战争,至乾隆朝则转变为系统性灭国战略: 1. 军事层面:采用"分进合击"战术,1755年两路大军分别从巴里坤(北路军)和乌里雅苏台(西路军)突进,日均行军速度达35公里,远超游牧军队机动极限。 2. 经济绞杀:在伊犁河谷实施"屯田断牧"政策,1755-1757年间摧毁准噶尔牲畜逾200万头,致其经济崩溃。 3. 人口清除:按《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清军实行"身高过轱辘者尽诛",将测量车轮直径从常规60厘米改为平放120厘米,实际将处决年龄从12岁降至6岁,导致准噶尔人口从60万(1755)锐减至不足10万(1760)。 四、准噶尔的内生危机 1. 权力继承危机:1745-1752年间爆发五次汗位更迭,阿睦尔撒纳叛清时(1755),直属兵力仅剩2万余。 2. 疫病打击:1755-1756年天花疫情造成约15万人死亡,占当时总人口25%。 3. 生态灾难:小冰期(1730-1770)导致天山北麓牧草产量下降40%,迫使各部争夺生存资源。 五、清朝的深层战略考量 1. 地缘安全重构:灭准噶尔后设置伊犁将军府,将国防前线西推2000里,节省九边军费岁银300万两。 2. 中亚霸权争夺: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后,清廷获得对布哈拉、浩罕等汗国的宗主权。 3. 民族政策实验: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将卫拉特残部编为厄鲁特四旗,为后续治理回部积累经验。 结语 准噶尔的失败并非单纯"愚蠢",而是游牧文明面对新型帝国时的系统性认知滞后。 清朝则展现出早期近代国家的综合实力:将军事打击、经济控制、人口管理相结合,这种多维战争模式远超传统游牧政权的理解范畴。 历史的吊诡在于,正是准噶尔持续百年的压力,促使清朝反复研究西北疆域反而加固。 注:【本文部分数据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认知边界】+【不作为决策依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