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是中科大自动化的硕士,现在到兰大读博研究的领域是智能器械,里面包括智能驾驶方向和人工智能算法研究。 聊完以后真的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以为人工智能最先替代的是重复劳动性机械流水线,结果完全不是! 他告诉我,重复劳动流水线根本不需要人工智能,只需要自动化流水线集成度,模块化够高,就可以完成替代,轮不到人工智能。 反而现在依然需要人工的流水线作业,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复杂程度给人工智能再扩大十几倍的算力都搞不定。 比如农业生产至今都无法机械替代的挖藕,人视觉判定,触觉判定,不规则体的脑内建模,力的反馈等等,人可以凭借经验一模一掏一拔,熟练的工人就可以搞定,效率非常高,但到了人工智能想要搞定,基本不可能! 生产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人工智能都搞不定,可以说是绝望的计算量,所以人工智能最先替代的,反而是规则最明确的文科类或者艺术类的职业。 比如最具艺术类的律师,法官,医生,记者,美工等,这些职业有明确的规则和判断依据,包括美工UI,行业都是批量模仿不原创的生产,只需要大规模的喂数据就行。 就像刘慈欣小说说的,用超高的算力把汉字所有的排列组合列举完,写完所有可能的诗句,这个难度是可预见的。 人劳动的视觉,经验,协调性等等是不可预见的,反而高技术经验工人可能最难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