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这个分类最初源自《管子·小匡》,是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的说法,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王侯将相们所认同的百姓基本分类。
以管仲提出这个说法时,并没有将“士农工商”分出高低上下,但在后世的多数历史时期,很显然,商人始终是被压抑的一个群体,在事实上也成为“士农工商”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群体。
那么,为什么商人的地位始终不高呢?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士农工商”四类人群的社会影响力有何不同呢?
“士”以读书人为骨干,以参与政治为标准。在古代,官场上从上至下,从官到吏都属于“士”阶层。
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从政策到执行,“士”阶层全程参与。
所以,“士”阶层的社会影响力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位。
“民以食为天”,尽管从个体上看,农民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弱势群体,但不妨碍作为一个整体的“农”阶层掌握了粮食这个最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
所以,以农民为主的“农”阶层在任何时代都有着帝王也不可轻忽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在古代中国,所有的技术行业基本都属于百工,也就是“工”阶层。
百工的存在为当时的人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多数“工”阶层人士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养读书人一样,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所以,社会的科技进步大多都有“工”阶层进行推动,“工”阶层也是社会分工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影响力自然也很大。
相比于以上三个阶层,商人的地位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这个群体不参与生产与制造,只是加快了商品流通,但在流通过程中并没有创造实际的价值。
而且以农耕时代的交通条件,很多时候商品的流通都是通过易物交换来完成的,百姓们完全可以通过相互交换来实现了一定的商品流通。
简言之,士农工三个阶层都是不可或缺也无法替代的,但商人这个群体,人数多点少点只是影响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却并非完全不可或缺。
这就使得商人阶层的社会影响力明显不如其他三者。
盐铁官营众所周知,在历史上,除了粮食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操控外,盐和铁通常也都是官营项目。商人若是敢参与到盐铁买卖中,通常被抓到就是重刑。
如此一来,与民生高度相关的盐和铁两大产业基本为官营垄断,粮食产业也大多受官方节制,商人在民生产业上可以参与的力度非常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商人的地位不可能非常高。
商人的负面形象在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中,“士”大多都秉持着儒家传统的形象,忠君爱国,道德楷模,士人几乎就是官方钦定的“正面形象”的代言人。
“农”和“工”基本都是靠劳作和技术赚钱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没有那么多道德的枷锁,但至少还保留着纯朴的本性。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这句诗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因为商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在古代中国,对道德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帝王都宣传“以孝治国”,民间对道德高尚的人也是高看一眼的。但是,商人这个群体大多都以逐利为目的,在主流观念中,人们一方面羡慕商人的富有,但另一方面又不屑商人的贪婪。
所以,商人在道德形象上是有明显缺失的,而国体的存在对道德观念有一定要求的,这也是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一个原因。
结语无论从商人充当的社会角色的影响力,还是在道德观念上的要求,古代中国对商人这个群体都谈不上友好,也一直都在压抑着这个群体,所以,在古代中国,“商”阶层的整体地位处在“士农工商”的最后一位。
商人阶级所掌握的巨额财富本就是巨大的能量,如果用这股巨大的能量来影响朝政,那对皇权是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在社会定位上给予适度的压制,以求达到到一个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