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看到有人求助帮不帮?看到见义勇为做不做?这些问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种灵魂上的拷问,我们失去了扶老人的勇起也失去了见义勇为的勇气,因为现在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不在简单而是牵扯到了各个黑暗的心理问题。
可是尽管如此遇到这类问题是我们还是需要帮助他人的,因为不能因为个别案列就怀疑整个社会的善良,就像一位叫做赖宁的英雄少年一样,他为了救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如果他是一个怀疑社会善意的孩子那么这场大火与他毫无关联他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可是就是因为他始终相信社会是存在善意的所以才会英勇就义。
不过英雄少年赖宁的葬礼上母亲哭成泪人:精神可嘉,可做法不可倡导。虽然赖宁的行为十分令人敬佩,但是仔细想来这种做法却不是十分提倡。
因为火灾不像是扶老人过马路这么简单,火灾的安全隐患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无法掌控的,更何况赖宁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面对火灾的无情他根本没有自保的能力,所以说赖宁的行为虽然令人敬佩但是不能提倡。
如果说我们都是在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陪伴下长大的,那么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说的可能就是赖宁,因为赖宁从小就是一个听话乖巧成绩又十分优异的少年,这不正是别人家孩子的最大特征吗。
赖宁出生于1973年的四川石棉,他的妈妈一直非常重视对赖宁的教育,索性赖宁也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在学校表现一直都十分优秀。
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赖宁也是一个非常合群并且积极阳光的人,他十分热爱帮助同学,只要有学习上的困难赖宁从来不吝惜的帮助他们。
也正是因为赖宁的乐于助人使他没有成绩好的同学会被普通同学孤立的现象,所以他十分的受欢迎。
赖宁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地质学家,因为他有一个偶像就是李四光,在大家还停留在相当老师当医生当科学家的无知年纪时,赖宁就已经树立好了他的人生目标,可见赖宁不仅是成绩好更是比同龄的人更加的成熟懂事。
要说别人家的小孩没有多到数不清的奖状是不可能的,赖宁因为一直品学兼优又团结同学表现积极,所以赖宁从上学以来拿到的奖状也是非常的多,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代表等等的数不清的奖状。
而且赖宁的兴趣还十分的广泛,一点也没有书呆子的感觉,在学校赖宁经常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而且大部分都是一等奖,随意这样优秀的少年最后获得了保送的名额。
但是少年意气风发非但没有接受这个保送名额反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考试成绩进入了当时的重点中学石棉中学,并且是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被石棉中学所录取。
可见优秀的人从来不在怕会不会失手,就算没有保送名额也一样凭借着最好的成绩考进了自己理想的学校,除了在学校的表现优秀之外赖宁还是一位非常敢于发言的人。
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曾经给石棉县的政府写过意见信,在信中他对非法捕捞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并且提出了希望政府管制的想法。
石棉县一直都是一个火灾频发的地方,赖宁曾经好几次都参加过上山灭火的行动,一直都没有出现意外,所家人老师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大祸的酿成才幡然醒悟,可是已经为时已晚。
那是1988年的时候,正在家学习的赖宁看到窗外有浓烟于是就出门查看,原来由于电线短路造成了山林火灾,这对赖宁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也不是第一次参加救火行动,可是这一次他却低估了这场火灾的严重性。
因为这场火灾来的非常的迅猛,火势滔天大片大片的山林树木又加重了火灾的情势,一时间整个山林都被大火吞噬,周围的电视塔以及石油公司等都非常的危险。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小的赖宁一头扎进了火海想要阻止火势的蔓延,可是着熊熊答惑其实赖宁可以拯救的,所以在消防员终于在历经了一天一夜的抢救之后扑灭了大火,但是这时人们才发现赖宁也随着大火的扑灭而失去了生命。
当时看着赖宁趴在地上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一株小树苗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禁潸然泪下,赖宁小小的身躯就这样一直蜷缩着甚至还保持着攀登的动态,他的妈妈更是伤心欲绝,可是无论赖宁的妈妈哭的多么撕心裂肺赖宁也无法再有回应。
后来得知了赖宁的英勇事为了表达对赖宁的赞赏,专门为他建立了纪念馆,后来共青团还授予了赖宁“英雄少年”的称号,再后来又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可是这一切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位少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于是社会上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赖宁的事迹,称他为青少年的榜样,可是赖宁的这种行为真的非常提倡吗,到也不见得,因为见义勇为一定要在自身能力可以做到的情况下才能去做。
如果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看到一个人掉到河里之后因为受到这种见义勇为思想的绑架选择了跳河救人那么这就不再是见义勇为,而变成了见义盲为了。
这样做非但无法救助那名落水的人,反而还会使自己陷入危险,这样得不偿失的救人我们绝不提倡,最好的做法就是寻求有能力的人前来帮助。
所以赖宁的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绝对不能是值得鼓励的,因为面对无情的大火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协助消防员灭火而不是一味的盲目行动最后导致一位优秀少年残忍离世的结果。
所以后来赖宁的故事从课本上删掉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会对青少年造成一定程度的盲目效仿,后果也是不堪设想,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否认赖宁的英勇无畏精神。
真正的见义勇为教育应该是告诉大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的见义勇为我们是不鼓励也不提倡的。
最后我们还是要向赖宁表示崇高的敬意,并且会向他学习他的赖宁精神,再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定勇于乐于助人,比如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还是需要伸出援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