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丨生活中须注意“隐形糖盐”的摄入 “这块板子上的饮料瓶和标注的糖含量都是真的吗?” “都是真的,那边墙上还有常见食物的盐含量展示。” “呀!真是没想到,挂面的含盐量这么高,我要拍下来让家里人也看看。” 诊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科普道具,全是他亲手制作的。 是基层社区医生 也是健康科普传播者 最近这一年,陆续制作了多款科普道具,比如饮料糖含量展示板,用实物道具的形式,展示了数十款常见饮料的糖含量。 “这个饮料糖含量展示板,其实是受网上视频的启发,我在手机上刷到过,觉得这种科普形式直观又有冲击力,容易被大众接受,就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花了几天时间收集到这些饮料瓶,再根据瓶身配料表信息计算出糖含量,用透明袋子装上等量的白砂糖,就基本制作完成了。”很多来就诊的患者看到展板后,会用手机拍下来,有的还当场分享到家庭微信群里。 诊室变科普室 他还带着道具进校园和社区 饮料糖含量展板受欢迎,让褚建东信心大增,他决定趁热打铁自己琢磨一组控盐的实物科普道具。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有控盐意识,但以为控盐就是炒菜少放盐,殊不知很多常见食物含有“隐形盐”,比如话梅、挂面、生抽、鸡精、面包、火腿肠等。他就制作了主题为“5G时代,拒绝‘高盐值’食品”的实物科普展板,挑选了20多种含盐量相对高,又容易被忽视的常见食物,并用试管展示了每款食物的含盐量,“后来我又陆续做了几组其他主题的科普道具,最近我正在做跟胰岛素有关的科普道具”。 做道具 拍视频 只为让科普更接地气 “2024年夏天,我们带着饮料糖含量实物展板去了附近一所小学做科普活动,孩子们反响特别热烈,老师还专门让我们把展板留下来继续展出,帮更多孩子培养控糖意识。”那一刻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已经有社区开始制作同款控糖、控盐科普道具和展板。 “为什么要坚持做健康科普?”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作为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社区医生,他太了解“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而要想把这些科普知识传递进大家的日常生活里,光靠嘴说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只停留于文字和图片,“只要有更好的科普形式,能影响更多人,我都愿意尝试,做实物道具也好,拍短视频也好,都是希望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做老百姓爱看的健康科普!” 注意减少“隐形糖”“隐形盐”的摄入 除了糕点等容易识别的高糖食物,一些吃起来并不是那么甜的食物,糖含量可能并不低。 ■果汁类 除了可乐、雪碧、奶茶等常见含糖饮品,果汁里也是含糖的,而且果糖含量不低。要知道,一杯鲜榨橙汁要用好几个橙子才能榨成,而且还被去除了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与喝果汁相比,更建议直接吃水果。 ■含糖乳品类 一些调制乳还有酸奶中,加入了白砂糖或者代糖,所以在挑选时乳类产品时,不要只关注蛋白质含量,建议尽可能选择糖含量比较少的,最好是无糖的。 当然,生活中的“隐形糖”,远远不止以上两类,还有像吐司、番茄酱、肉脯等,多多少少都含有糖。摄入糖过多,会增加龋齿、肥胖和糖尿病风险。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一些吃起来并不是那么咸的食物,盐含量同样不低。 ■调味料 像生抽、蚝油、鸡精、豆瓣酱等常见调味料都含盐,大家在挑选时,尽量选择钠含量相对低的,比如减盐酱油、减盐蚝油等,也可以用天然食材和调味料来提味增鲜,比如花椒、大料、葱、姜、蒜等。 ■面食类 为了保持筋道的口感,很多面条里都加了盐。如果在吃面时再加入酱料,那么盐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另外,像吐司片、小面包等,虽然吃起来感觉甜甜的或者没啥明显咸味,其实大多也含盐。 ■零食类 像话梅、薯片、虾条、饼干等,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盐。“尤其是话梅,其盐含量是比较惊人的,大家平时在超市购物时,要养成看食品标签的习惯,远离‘隐形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