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狂飙下的“票房神话”:我们真的在为电影买单吗?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这本该是国漫崛起、电影工业进步的又一力证,却因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蒙上了一层阴影——票价。 犹记得高中时代,26元就能在影院享受一场视听盛宴,而如今,动辄50元以上的票价早已成为常态,IMAX、杜比影院等特效厅更是直奔百元大关。票价的飙升,固然有影院升级、设备更新带来的成本上涨,但更离不开资本逐利下的推波助澜。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票房数据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了冲击更高的票房纪录,片方、影院、票务平台各显神通:票补大战、幽灵场次、锁场保排片……各种操作层出不穷,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观众。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离不开精良的制作、用心的故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票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票房神话。试想,如果票价回归理性,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如此多的“50亿+”票房奇迹? 电影,本该是大众的艺术,而非少数人的狂欢。当票价成为横亘在观众与影院之间的鸿沟,当票房数据沦为资本游戏的筹码,我们离真正的电影繁荣,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未来,我们不仅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电影,也能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毕竟,电影的魅力,不在于票价的高低,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