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李伯钊开始正式筹划编排歌剧《长征》。
作为走过长征的女红军,李伯钊很早就有了这个愿望,她想要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将长征精神传递给群众。
那时候,她还有个开创性的构思,那就是塑造“毛主席”形象,这个想法得到了导演和演员们的一致响应,很快,24岁的人艺新人于是之进入了李伯钊的视线。
于是之
年少成名
于是之,1927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出生100天的时候,他从军的父亲牺牲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于是之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大字不识的善良妇人,但她们明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人迁到北京后,她们供于是之去了北平孔德小学和北师附小读书,初中后又去了北平师大附中。
15岁那一年,家里再也供不起孩子读书的费用,于是,于是之辍学了。
辍学后,他去了一个日本仓库当“华人佣工”,再后来,以前的同学帮他在伪衙门里找了个抄抄写写的录事工作。
在此期间,于是之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常和几个小伙伴混入辅仁大学听课,还疯狂迷恋中国古典文学和音律学。
16岁后,于是之去了夜校学习法语和法兰西文学。1944年的一天,法文夜校放暑假,同学们便拉他一起去演戏。
于是之拗不过热情的同学,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答应了,没想到,这次经历让他迷上了演戏。
这一切似乎像是命中注定。于是之的舅舅石挥是当时很有名的演员加导演,抗战胜利后,于是之录事的工作没得做了,石挥兄弟便把他拉进了地下党领导的祖国剧团。
那一年,于是之18岁,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生涯。
1947年,于是之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了《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黄宗江
1948年春节,于是之的好友黄宗江给他们一家送来了一条鲜鱼。
那个年代的演员和现如今的明星有很大区别,尽管于是之干了好几年,可他们家依旧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态。因此,黄宗江送来的这条鱼,已经是于是之一家非常奢侈的东西了。
于是之的母亲很珍惜地把鱼煮好,等着演出的儿子回家吃鱼。然而,春节正是剧团忙碌的时段,从初一到初四,于是之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回家。
母亲把鱼热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还把鱼刺挑出来,鱼肉一块都没舍得吃。
到了初五,于是之终于回来了,母亲再次把热好的鱼端上餐桌。于是之夹起一块肉,发现里面的鱼刺被挑出来了,当即泪流满面。
这是于是之印象最深的春节,因为这一年年底,他的母亲去世了。
1949年2月,于是之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华北人民文工团。
1951年,北京人艺要排老舍的《龙须沟》,于是之被分配演“程疯子”一角。
“程疯子”是一个深受旧社会欺辱迫害的曲艺艺人,由于长期的精神与生活折磨,他已经有些精神失常,后在新社会得到治疗,获得重生。
对于还是年轻演员的于是之来说,想要演好“程疯子”这样性格复杂的角色并不容易,好在导演焦菊隐为他指点了迷津,
“演员体验生活时,应该普遍深入这一阶级阶层中去观察体验,不要指望一下子找到典型,应该先找到类型,再形成典型。”
就这样,于是之抱着厚厚的笔记,来到茶馆开始找民间艺人聊天。通过这些人的故事,于是之有了个预设——“程疯子”可能是旗人子弟。
因为在清朝末年,很多单弦艺人都是家道中落的旗人,他们身上保存着旧时的生活习气,说起话来文绉绉的。
焦菊隐
就这样,于是之一点点了解着“程疯子”,期间,他还向焦菊隐请教,“程疯子究竟疯不疯?”
焦菊隐建议他去看看法国作家法郎士的《论文艺中的疯子》,文中,法郎士认为,“在疯子眼里,所有的别人都是疯子。”
于是之思考过后,同意了这个观点,
“我疯不疯由医生来判断,反正我有我自己的逻辑,一套完整的逻辑。在排演场中,只要我一意识到自己演的是个疯子,就会制造出很多莫须有的眼光和动作,反而失掉角色。”
或许就是这样的“刨根问底”,让《龙须沟》成了经典,也成就了初出茅庐的于是之。
李伯钊
扮演毛主席
同年,于是之还迎来了一个万分珍贵的机会,北京人艺创作了一部三幕九场的大型歌剧《长征》。
那时候,院长李伯钊提出一个想法,便是在舞台上出现“毛主席”的形象,毕竟长征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英名指挥,若是少了他,就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至于选谁出演这个角色,有人推荐了还没演完《龙须沟》的于是之。
出演“程疯子”的时候,于是之为了更贴合角色,将自己额头上的头发向上推掉了一些,当时就有人说,于是之这造型看上去有点像毛主席。
当时,摄影师还给他留下一张相片,相片拍得有点糊,看上去就更像了,这也是李伯钊看到照片第一眼便定下于是之的原因。
于是之
接到这个任务后,于是之压力很大,虽然“毛主席”出场不多,台词也不多,但这是万众瞩目的角色,于是之不敢草率。
李伯钊帮他找来很多毛主席的生活照片和文章集,还拿来了毛主席写给丈夫杨尚昆的信件,让于是之照着写。
4月21日,《龙须沟》演出结束,北京人艺在《长征》组建会上宣布了演员名单。
当念到出演“毛主席”的演员是于是之时,掌声雷动,于是之顿时感觉压力超级大。
他是新中国第一个在舞台上出演“毛主席”的人,之前没有任何银幕形象可以为他借鉴,于是之只能自己摸索。
最开始,于是之决定从毛主席的动作形态和说话口音入手,可导演焦菊隐告诉他,
“这些应该放在最轻的位置上,最主要的,还是表现毛主席的气魄、了解他的思想,体会他的想法,只要这些做到了,外在动作是很快就能找到的。”
于是,于是之开始每天阅读毛主席文章、了解国内外事务,还翻看毛主席的纪录片。
毛泽东
那时候,单位帮他找到一部毛主席前往火车站接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录像,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火车还没进站前,毛主席在站台上来回踱步,一举一动的显得潇洒自信,眼睛里满是思考。
于是之盯准这个镜头,开始在院子里反复踱步,模仿着找感觉,有同事路过,有些会说“有些味道了”,有些则觉得“显得有些没精神”。
于是之赶紧回去翻录像,仔细观察毛主席的神态,发现他确实是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于是,于是之开始抠细节,尤其是面目表情。
除了神态,于是之还下了不少功夫在口音方面,毛主席说话有股浓重的湖南口音,于是之便盯着政协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反复模仿。
这段滚瓜烂熟后,于是之还去读了《延安问题座谈上的讲话》等文章,从这些文章中,于是之感觉到了毛主席那种生动、欢快、气魄的性格。
毛泽东
5月24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签订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代表,在敬献哈达的仪式上,由北京人艺的军乐队伴奏。
这一次,人艺领导特意把于是之安排进军乐队名单中,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
当天晚上,于是之写下日记,
“都说毛主席气魄大,有分量,但这是概念。我觉得,毛主席气魄大主要表现在他给人一种在想更久远事情的感觉,他有一双凝视远方的眼睛。
而他的有分量表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假如有三个人围在他身边,他不像我们一样,东一眼西一眼地看,而是先招呼完一个,再招呼一个,握手的时候,眼睛会凝视在你身上,很诚恳的听完你所有的话......”
这篇日记之后,于是之把重点放到了眼睛上。
杨尚昆
6月17日,于是之第一次进行了“抢夺大渡河”的正式彩排。虽然这一幕戏份不长,但却是画龙点睛,因此,意见像雪花般飞来。
于是之没有浮躁,他一一考虑了大家的意见,并修正了自己的表演。
7月6日,李伯钊将聂荣臻和杨尚昆请到了排练现场,看到“毛主席”上场,两个人乐了,他们觉得走路挺有味,但是湖南口音不太正宗。
8月1日,《长征》首映式,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观看了这场演出。到了第六幕毛主席上场时,于是之凝视着面前的“十八勇士”,说“同志们,祝你们成功”。
只是这一句,全场掌声雷动。
因为创作时间短,《长征》剧情相对单薄,可演出后还是场场爆满,所有看到于是之表演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像!”
后来,毛主席也听说了此事,还有人将于是之的剧照拿给毛主席,“就是《龙须沟》里演程疯子的演员演的您。”
毛主席之前看过《龙须沟》,对“程疯子”印象很深,他故意开玩笑,“干革命就是疯子嘛!”
不过,毛主席本人一直没抽出时间亲眼看一看,直到1952年6月,《长征》重演,杨尚昆才拉着他去到现场。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托女儿李敏给李伯钊带了封信,
“我提一点建议,写革命,写长征,都很好,但不能那我毛泽东当活菩萨。党内有那么多好同志,还有很多人牺牲了生命,就拿长征来说,大小380余次战斗,有几个方面军、还有那么多领导同志,要写就写方面军,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就能下雨吗?”
读过信后,李伯钊对此剧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还搜集了更全面的史料素材,直到1981年,她完成这部话剧,并更名为《北上》。
最后一次演出
1985年,于是之担任人艺第一副院长,他开始处理的复杂的人事关系。在此期间,于是之曾跟剧作家李龙云说过,“这些年,先不管事情办得如何,身体是不行了。”
事实正如于是之所说,1987年,他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力不断下降,登台时出现了忘词的现象。
他逐渐离自己热爱的舞台越来越远,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迎来了《茶馆》的最后一场演出。
这是他演出过400多场的熟戏,也是他的巅峰之作,可在舞台上的于是之还是忘了词。
谢幕时,于是之向着全场每个角落的观众深鞠躬,并颤颤巍巍地哽咽道“谢谢观众的包容”。
剧场响起长达10分钟的掌声和欢呼,还有人打出了“王掌柜,永别了”的条幅。
观众中,还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影视大腕——姜文,演出结束后,他去到后台,向于是之要了签名。
同样热情的还有没买到票的观众们,他们在门口等了两个多小时,一直等到演出结束,还不愿离开。
只不过,这成了于是之一生的遗憾,
“卸完妆后,我疲累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再等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累也要下车跟他们告别的,但我没有这样做,一直任汽车走去。每次想起这件事,我总是谴责自己,可惜我再也没有机会向他们道歉,批评自己这次失礼了。”
1999年,于是之在家吃饭时摔倒在地,后来,他便严重失语,像植物人一样常年卧病在床。
于是之失望地写下“也许是我在舞台上说话太多,上天惩罚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了。”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他是支撑起中国话剧的平民艺术家,是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然而在他的工作名片上,只是简简单单的5个字——演员于是之。
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