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服务区“割胎讹诈”背后的黑心产业链,监管岂能再装睡? 一、光天化日下的“黑手”:

服务区“割胎讹诈”背后的黑心产业链,监管岂能再装睡? 一、光天化日下的“黑手”:汽修工变身“马路杀手” 2月4日,广东阳江新墟服务区上演了一出荒诞的“割胎诈补”戏码。一名车主将小米SU7停在服务区汽修店门口,仅离开几分钟,轮胎便被汽修厂员工王某用利器划破,随后对方“贴心”上前询问是否需要补胎。更令人后怕的是,当天另有3辆车同样遭遇爆胎,若非胎压监测系统及时预警,高速爆胎的惨剧可能已酿成血案。 这哪里是“补胎生意”?分明是将车主的生命安全当作敛财筹码!涉事汽修工王某的“精准作案”——戴白手套、持工具、专挑修理店门口车辆下手,显然是一套成熟的“宰客流水线”。而服务区管理方一句“汽修店是承包出去的”,轻飘飘地将责任推给商户,却对长期存在的“割胎产业链”视若无睹。 二、监管“真空区”纵容黑心生意,服务区成“法外之地”? 耐人寻味的是,同一服务区早在2024年4月就曝出多起轮胎被扎事件。彼时,车主李先生刚换的防爆胎在服务区被要求“直接换胎”,被迫花费4400元,而涉事汽修店同样是承包商户。可见,此类事件绝非偶然,而是长期存在的“潜规则”。 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封闭场景,车主往往处于“信息孤岛”,对紧急故障缺乏选择权。而承包制下的汽修店,若缺乏有效监管,极易滋生“人为制造需求”的暴利模式。此次事件中,管理方广东通驿公司虽对涉事汽修厂停业整顿,但“事后灭火”难掩日常巡查的失职。若真有心整治,为何不在首次事件后全面排查?为何等到舆情发酵才“增加巡查频次”? 三、法律利剑高悬,但违法成本仍待提高 根据律师分析,王某的行为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及故意毁坏财物罪,最高可面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然而,此类案件的恶劣性在于,其背后可能存在有组织的欺诈链条——从划胎到高价换胎,形成闭环牟利。若仅追究个人刑责,而放任汽修店“换壳重生”,无异于纵容犯罪土壤。 服务区本应是车主的“避风港”,却成了黑心商户的“屠宰场”。此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某个汽修工的贪婪,更是监管机制的形式化与承包制度的漏洞。要根治乱象,需做到三点: 1. 重罚连坐:对涉事企业吊销经营资质,并追溯管理方连带责任; 2. 技术反制:在服务区增设监控与独立第三方检测点,打破“维修黑箱”; 3. 信用惩戒:将恶意欺诈行为纳入全国交通服务黑名单,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否则,今日是“小米SU7被割胎”,明日便可能是更多车主沦为“待宰羔羊”。监管若继续装睡,公众的安全感终将被碾碎在高速公路的车轮之下。

评论列表

青清
青清 3
2025-02-08 06:49
可能吗?我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