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品牌解读|ERD:忧郁的富二代,狂欢的穷玩家

“我并不希望我的衣服被大众消费者购买。”Henri Alexander Levy曾这样直言道,他于2012年创立了高端街头时尚品牌Enfants Riches Déprimés(ERD),中文翻译为“忧郁的富二代”。 ERD在奢华街头品牌风格中独树一帜,融合了70年代的朋克文化、日本前卫设计和精英虚无主义,打造了一种充满厌世、反乌托邦氛围的奢华朋克风,其设计常带有强烈的DIY、手绘元素,又带着精英感和艺术性,定价极高,如 一件T恤可能售价高达1000美元以上,通常只有极少量限量发售(如在SSENSE上),也因此被称为“奢侈版的街头潮流”。 ERD有两大特点,一是“富”,价格居高不下,是为真正的富人而设计的;二是“忧郁”,品牌创始人自带“贵族式的孤傲”属性,仿佛在通过品牌寻找同圈子的人。 在奢侈品的传统逻辑里,价格、设计、文化背景共同塑造了品牌的身份象征,而ERD则将“身份排除”推向极致——它不仅仅贵,更试图创造“买得起,但你不配穿”的叙事。 Levy的态度很明确,他不希望自己的品牌成为下一个Supreme,不愿意看到街头巷尾都充斥着ERD的Logo。但讽刺的是,这种态度本身就成为了营销的一部分。 潮圈也正在上演一出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戏码,越来越多时尚博主、KOL们穿上ERD拍照,但他们真的理解或认同品牌的文化吗?这并不重要,只要足够贵、足够小众、足够“酷”,它就能成为符号,被更多人争相模仿。 结果是,原本定位于极小众的品牌,反而迅速进入了更大众的视野,吸引来一群与Levy设想完全不符的消费群体。 但穿上ERD,就能成为“他们”吗? ERD的火爆,折射的是当下很多人的身份焦虑。在一个“消费即身份”的时代,时尚已经不只是衣服,而是社交货币。穿上一件ERD,或许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好看,而是为了向外界传递某种信号:“我很酷,我懂品味,我是那个圈子的人。” 然而,这种跻身不过是一种幻觉,衣服可以轻易换上,身份却无法真正改变。 回归现实,工资依然有限,生活依然普通,穿上昂贵的衣服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阶级落差。由于篇幅原因,更多内容右滑图片…… ERD 忧郁的富二代 设计师选面料 审美 服装设计 潮流 男生街头风穿搭 品牌分享 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