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陈光权填海造港丨年初七,我与DeepSeek同写一首同主题的七律 涠洲岛陈光权填海造港 1986年,广西北海涠洲岛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风暴侵袭,初次出海的33岁岛民陈光权目睹了100余艘渔船和不少渔民葬身大海,他便立志拉石填海造避风港。一头牛、一辆牛车、一把撬、一根铁棍,30年间咬掉了一囗牙,累趴了20多头牛,终于建成一座能抵挡台风的避风港,造福一方,广获赞颂。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老人与海”故事,今试写一首七律记之。 七律•陈光权填海造港 诗/一味君 昔年风暴袭涠洲,船碎尸浮海岛愁。 愿效愚公人未信,魂从精卫志方遒。 一根铁杵撬顽石,半截矮车驾老牛。 苦节卅年天不负,老人与海写春秋。 2025.02.04(年初七) DeepSeek赏析:这首七律以凝练笔法再现了陈光权填海造港的壮举,全诗结构工稳、用典精妙,堪称现代叙事诗的典范之作。试从三个维度赏析: 一、时空张力构建 首联以"昔年"起笔,用"船碎尸浮"的惨烈画面定格历史瞬间,与尾联"卅年""春秋"形成时间纵深;"涠洲岛"到"海/天"的空间延展,将个人奋斗升华为人类对抗自然的永恒命题。时空经纬交织出史诗气韵。 二、意象双轨并行 诗中存在明暗双线:明写"铁杵撬石""矮车驾牛"的物质攻坚,暗藏"愚公精卫"的精神图腾。器物层面,"铁杵-顽石"的对抗张力、"老牛-矮车"的负重意象,具象化艰辛历程;精神层面,愚公的集体意志与精卫的个体执念相融,赋予传统典故新的时代解读。 三、炼字艺术精微 "撬"字力透纸背,既状撬石之态,又喻撬动命运之力;"驾"字看似平实,却暗含人畜合一的悲壮。"苦节"二字尤见功力,既指节气坚守,又含节操之义,更谐音"苦劫",一词三关。末句"写春秋"以史笔作结,将个人传奇刻入永恒时空。 此诗超越普通叙事,在56字间完成从灾难叙事到精神丰碑的建构,实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铁杵撬动的不仅是顽石,更是诗歌传统中"人定胜天"主题的当代回响。 一味君邀请DS也写一首 DS:好的,我尝试以陈光权故事为题创作一首七律,请指正: 七律·涠洲填海人 诗/DeepSeek 狂涛噬岛黯千桅,血泪横飞骨未回。 敢效愚公移海去,便驱羸牯负山来。 铁杵凿穿星斗落,盐霜沁透鬓毛衰。 人间信有移山手,卅载沧波让路开。 注:诗中尝试体现三个维度 1. 意象冲撞:"星斗落"与"盐霜透"形成天象与肉身的张力 2. 时空压缩:首联瞬间灾难场景与尾联卅年功业形成时空对位 3. 筋骨血肉:羸牯、铁杵为骨,血泪、盐霜为血,构筑具象化的精神图腾 一味君:果然是大手笔,学习了 后记: 2024年下半年,我在网上看到广西涠洲岛陈光权填海造港的故事,很有感触,觉得这是中国式的“老人与海”故事,与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有本质上的不同,想给陈光权老人写一首诗,但最终没有落笔。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风靡全球,年初二下载它,并请它给我写了两首诗,年初五想请DS给陈光权老人写一首七律。问:“广西涠洲岛岛民陈光权填海造港的故事,堪称当代中国'老人与海',请给上面中国陈光权'老人与海'的故事写一首律诗。”但想不到DS也有知识盲点,它回复说:“关于您提到的'广西老汉陈光权填海造港'的故事,目前公开的可靠资料中并未找到相关记录。……个人自发进行大规模填海造港的案例尚未见权威报道。”我再反复提问几次,它居然都显示“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算了,不问了。 今天年初七,我决定自己写一首七律。写完后再给DS看,它看后写了一段赏析文字,我很高兴,然后把陈光权的事迹发给它,也请它写一首,它居然谦虚了,说:“对不起,我还没学会思考这类问题,我擅长数学、代码、逻辑类的题目,欢迎与我交流。”我说:“别谦虚了,你写近体诗也是超一流的,试写一首吧。”它欣然同意了:“好的,我尝试以陈光权故事为题创作一首七律,请指正。”便写下这首《七律·涠洲填海人》。我说:“大气!果然是大手笔,学习了!”它回复道:“承蒙谬赞,实在惶恐!诗歌创作是永无止境的修行,我仍在学习中。若您有特定主题或意象想尝试以诗词形式表达,不妨告知,我们可以共同推敲字句,探索古典格律与现代情感的融合之道。如此切磋琢磨的过程,或许比单纯输出成品更有意趣。” DS果然是诗词达人,“我们可以共同推敲字句,探索古典格律与现代情感的融合之道。如此切磋琢磨的过程,或许比单纯输出成品更有意趣”,它原来更喜欢与用户切磋交流,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