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转)孩子发脾气不尊重父母 请停止温柔而坚定 孩子不尊重你?请不要再对她继续温

(转)孩子发脾气不尊重父母 请停止温柔而坚定 孩子不尊重你?请不要再对她继续温柔!听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妈妈让10岁的女儿一起洗碗,等孩子过来时,妈妈已经洗了一大半。就想着剩下的碗给孩子来洗,结果孩子过来后就问妈妈,为什么不是你和我一起洗?孩子就甩下手套,扭头回到沙发,还嘀咕一句:“有病。”妈妈气得不行,觉得孩子不但学习不好,生活里还这么不尊重父母。她就疑惑:“为什么我会养出这样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其实,孩子不尊重父母的背后,他是有两点潜意识原因:力量感和安全感。他们试探父母的底线,通过“反抗”找到控制感。而如果父母表现得有规则、有权威,孩子反而会敬畏你,甚至因此感到安全。 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尊重父母,而有的却“欺负”父母?主要有三个原因: 1️⃣ 孩子性格的先天差异:外向型孩子更具攻击性,喜欢试探边界,遇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哭闹或发脾气。而内向型孩子更喜欢通过冷漠或沉默表达情绪。了解孩子性格,是教育的第一步。 2️⃣ 教育模式不匹配:外向型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如果孩子哭闹、尖叫时你总服软,他就会形成“哭闹=有效”的思维,甚至变本加厉。尤其是性格敏感的妈妈,更容易在规则问题上妥协,导致孩子不尊重父母的权威。 3️⃣ 潜意识标签未建立:教育的核心是正负反馈。就像老师通过奖励和惩罚让孩子形成“写作业”的习惯,尊重父母、爱护家人的行为同样需要清晰的激励机制来巩固。 那么,怎么让孩子改变呢? ✅ 判断性格,因材施教:外向型孩子需要强规则,内向型孩子更注重情感支持。观察孩子遇到挫折时的反应,哭闹更多的偏外向,安静沉默的则偏内向。 ✅ 建立规则感:对外向型孩子,原则问题上绝不能妥协,比如不尊重家人时,必须立刻承担后果。告诉孩子:“妈妈不是针对你,但你的行为破坏了规则,这样不可以。” ✅ 强化正负反馈:孩子主动分担家务、尊重家人时,及时鼓励他;反之,当他破坏规则时,要承担相应的惩罚。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母的尊重。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而是让他们通过规则和反馈懂得爱和尊重。当孩子学会感恩,主动关心你的情绪,为你分担压力时,教育的幸福感也会自然涌现。 掌握科学的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发光,而你也会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幸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