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中旬的一天,刚刚做完眼部手术的毛主席心情十分不错,在他的安排下,毛岸青、邵华夫妇,李敏孔令华夫妇,以及李讷等人聚在了一起。
这是一场温馨的家庭聚会,看到子女们满面笑容,毛主席心中也多了几分宽慰。
自从新中国建立之后,他肩上的担子变得更重了、手头上的工作也越来越忙,难得抽出一点空闲时间陪陪家人。
然而,等到和孩子们一一告别之后,一直在旁边的江青却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把李讷调入机关工作。

按照她的话说,自己已经打好招呼了,打算让李讷暂时担任北京市委书记。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毛主席沉默了许久。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才逐字地严肃说道:“这个恐怕不行,我看讷娃的工作问题、还是重新安排吧。”
为什么毛主席要拒绝这个请求呢?
事后李讷的工作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1上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的视力开始出现严重的下降,经过多方诊断后被确定为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
这让一生都喜好读书的毛主席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想花太长的时间做手术,就这样病情一拖再拖。
直到1975年初,在周恩来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毛主席终于同意接受手术。为了解决毛主席读书的难题,中央办公厅的同志特意找来一位名叫芦荻的北大女教师,在毛主席术前准备时“代读”书籍。
第一次见面,当毛主席得知她的名字时,便轻声吟诵道:“‘故垒萧萧芦荻秋’,你这个名字可是出自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芦荻被毛主席渊博的学识而震撼,赶紧回答道:“是的主席”。
随后,她话锋一转问道:“您想听哪方面的书,我去准备”。
毛主席摆了摆手:“既然提到了刘禹锡,那就先从他的诗词开始吧”。
有了芦荻的帮助,毛主席在长达十天等待手术的时间里,也不再孤独。两人从先秦聊到明清,几乎将整部历史谈了一遍。
1975年7月29日晚上,正是预定手术的时间,周恩来、华国锋等一众领导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来到手术室外等候着。
当毛主席刚刚走进手术室躺下,突然问道:“音乐准备好了吗?”
一直守在旁边的芦荻显得有些慌张,小声说道:“我……我没有准备”。
随后,毛主席让她找来《满江红》的录音带播放起来,整个旋律恢宏大气,这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一首曲子,仿佛能够听到数百年前岳飞满腔忠义的壮志豪情。
在激昂的旋律之中,主刀医生唐由之顺利地完成了手术,等到他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刻,早已等候多时的周恩来总理眼神中流露出激动的神色。
“你给主席手术的过程,我们在窗外看到了,你的手法很成熟,我们放心”。

在得知整场手术非常顺利、并向医护人员嘱咐了一番后,周恩来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医院。
此时的周恩来身体情况也不好,病痛把本就孱弱的身躯折磨得更加消瘦,即使是这样,周总理在得知毛主席即将手术的时候,也是硬撑着身体守在手术室的门外。
毛主席术后恢复得很快,仅仅10天时间就揭去了蒙在眼睛上的纱布,等到他再次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之后,忍不住自顾自地说道:“我很久没见孩子们了”。
2毛主席的这个愿望,很快就在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下得以实现。
经过组织上的妥善安排,毛岸青、邵华夫妇带着毛新宇赶来看望。随后,李敏、孔令华夫妇,李讷也匆匆赶到中南海。
看着儿女们欢聚一堂,毛主席的心中十分欣慰,他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没有感受到这样温暖的时刻了。
恍惚间,毛主席的思绪回到了1972年,那是他最近一次让工作人员安排自己与儿女们见面。

那时,毛主席最先见面的是毛岸青一家人。
当他看着只有3岁的毛新宇时,眼中满是宠溺,邵华见状赶紧将孩子抱到毛主席的身边。
可是,小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总是淘气地挣脱毛主席的怀抱,东边跑一跑、西边转一转。
邵华本想再将毛新宇抱起,可毛主席却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勉强,毕竟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
毛新宇、邵华夫妇走后,李敏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
那个时候,李敏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毛主席对此十分重视,一再询问她最近身体情况如何,并且再三嘱咐,一定要养好身体。
随后,毛主席又问道:“你的妹妹最近怎么样?她什么时候回来?我想见见她”。
此话自然是指李讷,李敏便将妹妹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事情交待了一番。
李敏说完后,毛主席脸上多了几丝忧虑,情绪上也没有了刚开始的欣喜,他略带沉重地说道:“让讷娃回家吧,在干校时间这么久了,也该结业了”。
当李讷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不知有多么开心,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父亲身边朝夕相伴。
可是,当她看到眼前不满百岁的婴儿时,又犹豫了起来。
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李讷还是决定暂时不回去。

1975年,当李讷得知父亲毛主席因视力问题、需要做手术的时候,当即决定带着儿子赶回北京。
父女二人刚一见面,毛主席就心疼地问道:“讷娃,你怎么这么久不回北京看爸爸?是对爸爸有意见、赌气了?”
李讷赶紧解释道:“爸爸,我的婚姻出了问题,没脸面带着孩子回北京,更不知道怎么面对您”。
毛主席闻言,心中释然了,他伸出手抚了抚女儿的脸庞,慈爱地说道:“爸爸怎么会怪你呢?以后有困难就和爸爸说。”
李讷并没有多说什么,然而当孩子们走后,江青却提出了请求,希望安排李讷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并且表示自己已经提前打好招呼了。
对于这个请求,毛主席微微一怔、心中确实是有些意外的。
毕竟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让讷娃独当一面,毛主席确实有些不放心。一方面是担心她在工作上出纰漏,另一方面是担心把这份重担加在李讷的肩上,压力太大了。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毛主席才严肃地说道:“这个恐怕不行,我看讷娃的工作问题、还是重新安排吧”。

几天之后,毛主席决定安排李讷暂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毕竟她也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经验,安排副职,既能发挥她的才干、又可以保证工作中能够得到别人的指导。
3然而,就在父女团聚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与世长辞。
这对于李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从那之后便一病不起。
因为身体的原因,她辞去了职务,一边在家中养病、一边照顾孩子,过着平淡的生活。
1984年,在毛主席生前的卫士长李银桥的撮合下,李讷与曾担任过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的王景清结为夫妻。
婚后生活平淡如常,夫妻二人的生活也十分和睦,王景清承担起了家中的一切事务。按照他的话说,李讷前半辈子过得太苦,该让她享享福。

不久之后,李讷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了韶山,这里是自己的家乡、更是父亲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她故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在登记表上写下了自己之前用过的笔名“肖力”。
走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看着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溪水,再感受着微风温柔地轻抚,李讷的眼角不自觉挂起了泪花,她更加思念自己的父亲了。
随后,二人又参观了毛主席故居,与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坐在一起促膝长谈,聊一聊平日里的家长里短。
临别之际,李讷从口袋中掏出一块手帕,捧起一抔泥土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也算是对故土和逝去亲人的怀念。
李讷晚年时曾感慨道:“父亲给我们留下最大的财富,就是平日里的教导,这种精神财富才是最宝贵的,那是真正的父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