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学哲学的人为什么都很推崇休谟(怀疑主义)? 1、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意味

学哲学的人为什么都很推崇休谟(怀疑主义)? 1、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物二元(主客二元)的分裂。 由是,认识论有了两条路径:一者从主体出发,将客体纳入到主体之中,此为主体视角,即主观。一者从客体出发,肯定客体之实在,主体作为应激装置,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响应。前者导致“认识不可能”,后者导致“广泛的决定论”。 休谟问题就是这两条路径的极限推演。 2、将客体纳入主体之中,使之成为关于客体的印象和摹本,那么主体所能到达的仅仅是客体的一个片段或部分,是不完满的客体一非客体本身。也就是说,认识仅仅依赖于主体,然而主体是变动不拘的,你眼里的红色不同于我眼里红色,你此刻眼里的红色是热烈的爱情,下一时刻又化作为恐怖的血色。变动不拘的主体面对晦暗不明的客体之印象,他不能得到统一的认识——超越时空的恒常的必然性。因果是不可靠的,世界是不可知的。 后来的哲学家为之打了很多补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科学何以可能? 因为主体在时空中具有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我的一切表象均指向我思。 因为具有同一性的主体,具有一种先天的认识形式,正是这与众不同的认识结构和能力,使得自然服从于我。 如同一个筛选装置,凡符合人之认识结构的部分,通过筛选进入到主体内部。关于进入主体内部的这一部分,人拥有着确定无疑的认知,科学就在此处。因而关于,除却进入主体内部之外的客体部分,我们仍然不可知。 休谟问题是“不可知”,康德的回答是“不可知中有部分可知”。 3、将实在性赋予客体,客体为因,主体的认识为果,诚如唯物主义的口号“物质决定意识”。一个实体的物质,无法直接作用精神的意识。因而“物质决定意识”,就表明“意识也是实体”。 从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角度而言,意识是大脑各区、感知系统⁺、神经元的作用,是激素的化学反应和驱动,甚或是一种基因的遗传信息。 如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人是由他的世界决定的。他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决定了他是一个守法的公民,或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罪犯。如是,道德和法律将毫无意义。 实然并不能推出应然,世界如此这般,人却未必完全顺从。人有其自由意志,人会在自由意志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去改变自己,改造世界。人有意愿亦有能力,让这个世界更加好,尽管这意愿和能力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的。然而,一切历史之美好,一切人性之光辉,皆在于此。 因而,休谟提出问题“实然不能推出应然”,康德如此回答“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仰留出地盘。”康德的清醒胜过之后一切试图消灭物自体、尝试二元融合的哲学家。 4、然而,康德并没有胜利,人类也没有胜利。我思故我在——人从世界分离出来,遗忘在基督怀抱的“虚无”被唤醒。上帝和天堂再也无法保证生的意义,人必须直面如此这般冷酷的现实——终将死去的人,无所可以安身。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何以言殆?由死亡而引发的惊惧——生命之空虚,之无意义。二元分裂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必须在心和物之间有所抉择,舍弃一端,以保全另一端。然而人没得选,或者说无论他们怎么选,他们都摆脱不了——他们作为自由意志或被决定者的命运——虚无。 休谟问题,究其根本,是对人之虚无的揭示,是对一切哲学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