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让晚年或失能之后,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或者能够保证生活品质呢?
6月3日,大爱城投资控股副总裁兼养老运营CEO乌丹星,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人民康养》系列直播 “养老热词三人谈”上,给大家算了一笔帐。
大爱城投资控股副总裁兼养老运营CEO 乌丹星
提前储备好“钱袋子”
在乌丹星看来,从顶层设计方面,无论养老金还是长护险,制度设计时,首先要看一下家底,政府有多大能力?能够拿出多少财政?多长的周期范围之内能够支持这个制度?
从个人和家庭的基础资产配置上,乌丹星则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无论手里是有多少房子、股票、还是现金等,一定要把不同的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年轻、中年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提前储备好“钱袋子”,把养老金、医保、长护险这三份钱,提前放好,储备好,并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钱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来?乌丹星认为,养老金其实是工资替代率的问题,退休后的基本保障还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还要保证退休前的生活水准,不能单纯依靠养老金,还需要有一些个人的积累等。
从国家层面讲,养老金有几个大动作,一个是养老金更高效的运作、管理的问题,而不是不断的贬值,且养老金的不同渠道也在不断的丰富,包括一些商业养老金的慢慢介入,乌丹星相信养老金应该是今后大家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一部分,再加上如果手里有一些重资产能够转为现金资产的话,那也可能对我们未来有一些保障性的东西。
而正在试行的长护险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长护险何时交?在年轻人看来,长护险离自己很远,而日本从40岁就开始交长护险,我国是该从40岁开始交?还是参加工作以后就交?还是说等年龄大了,出现风险的时候再交?长护险从哪个年龄开始交?这是一个考量。”
“长护险交多少?未来能得到什么水准的照护?这对长护险来说又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乌丹星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顶层设计上已经花了相当大的时间精力来做,随着试点不断扩大之后,确定了一个顶层模式之后,在全国复制,未来这个部分会有比较好的预期。
长护险不能“一刀切”
“做一个全国统一的长护险的制度设计,这个方向是明确的,经过三年多15个城市试点之后,得出的结论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筹资、支付、评价、覆盖等都是不一样的。”乌丹星介绍,长护险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用什么样的性质来做全国统一,是否有商业保险参与?乌丹星分析称,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上海和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宁夏,两个之间相差了33年,鉴于我国存在老龄化的巨大差异,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乌丹星表示,应该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中高收入群体,增加一部分商业保险,既能增加个人保障的水准,还能为社会和政府减轻一些负担,因为这个群体有支付能力。相反,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做制度推行时,国家福利模式应该占很大比例,因为这些群体没有能力去做商业保险。
支付和服务达成共识,钱才能用得精准
无论是养老金还是长护险,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费用支付。费用支付的前提是评估,没有好的评估就不能准确的知道支付的费用。
“长护险的出台,一个最重要的支持应该是失能评估的标准以及失能的数据是全国统一的。”乌丹星介绍,但目前这两项还没有完成。“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失能老人,不知道失能老人在哪个部门,不知道这个群体到底要花多少钱,也不知道失能等级是怎么划分的,那这样的长护险支付是没有计划的,或者说不是精准的支付。”在乌丹星看来,评估和失能数据是决定长度险是否能够持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不在于医保局的支付,而在于服务方提供的评估和数据。“一个服务一个给钱,只有二者达成共识,这个钱才能够精准的使用。”(健康时报 曲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