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道具是剧组大忌?真的事物容易吃破产,假的事物可以一直用。 影视剧中的道具也并非绝对不能吃,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如果拍的是那种纯粹的吃饭场景,拍个几秒钟的镜头就过去了,也不需要台词,那么道具基本都是可以吃的——在那种场景中,制作假道具花费的成本反而更高。 此外,在一些偏生活化的场景中,人物之间可能随意说几句话、有个互动就可以, 完成也比较容易,自然也可以真吃。 但是在另一些场景中——尤其是在有着饭桌上谈事的中国的影视剧里——相当多的时候,吃饭实际上是“饭局”。 在饭局里,“饭”其实要的。由于这种“饭局”的场景,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对话和人物动作,很难保证一条拍过,通常都需要反复拍摄。 这样一来,很多饭菜很可能就会因为时间变长而改变形态或者穿帮,这对于后期剪辑来说就是个相当头疼的事情。 最近这段时间我经常能刷到对《新三国》的吐槽。就以这里面的名场面“曹氏盖饭”来说,可以看到,曹操桌子上摆的是一盘青菜、一份卤牛肉和一份其他肉(大概是烧鸡)。这里面,青菜一看就是生的。 虽然在这个场景里,可以看出道具组的不用心,但起码曹操手里的那碗饭是真的——他是一边吃饭一边说话的。至于为什么会用生的菜呢? 对这段情节还有印象的人应该知道,这场戏是刘备救徐州。 在“盖饭”之前,曹仁和荀彧先后进来与曹操说话。这段情节持续的时间有五分钟以上,期间涉及到了较复杂的对话,一般需要拍摄多次才能通过。 有些人可能说,“既然需要拍摄多次才能通过,那就直接用拍好的那一条就行了,也不会穿帮啊”。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实际上的影视剪辑并不如此。 如果我们把一场拍了5次的戏分别叫做ABCDE,这一场戏可以分为123456共六个部分,实际的一场戏剪辑可能会是“A1+B2+C3+E4+A5+D6”。。这ABCDE之间的食物存在差异,就变成穿帮了。 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执导拍摄过一个短片,就遇到过这种麻烦。那个短片里,有一场主角答辩的戏,答辩老师的面前摆了一些水果。 我设计的情节是,主角作论文的介绍之后,每一位老师都分别对其提问,他流利作答。由于参与拍摄的老师都是本校的老师,基本没有拍摄经验,每个人都拍摄了多次才通过。 我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没太关注桌子上的水果少没少。然而我在剪辑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老师的状态差异很大,有的老师第二遍的状态最好,有的第五遍状态最好。如果分别挑选每个老师最好的状态进行剪辑,就会发现桌子上一会儿少了几根香蕉,一会多了几个橘子,搞得跟霍格沃兹的答辩似的。最后,只能用声音当背景,大多数的场景都用主角的反应应付过去了。 现实中拍摄吃饭戏的麻烦还不止于此。众所周知,中国人吃饭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观众隔着屏幕虽感受不到香和味,但是色和形还是能看到的,而很多食物制作出来的时间长了,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不好吃。这个时候,剧组甚至会给食物上点黑科技——有些“黑科技”就是取材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例如冰淇淋,从机子里面打出来,一般几分钟就会融化,蛋糕上的奶油时间十几分钟也会塌掉。还有面包、沙拉上的一些蛋黄酱、奶油酱等,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对此,剧组的通常做法是利用剃须泡沫模拟奶油、泡沫等,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形状完整——当然,这就不可能吃了。从这个方面说,《新三国》之所以不用心,是 因为其采用了很多偷懒的做法,比如用青菜就用生的,或者直接摆上整只烧鸡、烤猪等等(如果摆一盘普通的菜,演员可能会忍不住吃,但摆一整只鸡、猪,演员是不好意思下手的)。只是,说《新三国》偷懒,也是因为这太不符合逻辑了——诸葛亮见孙权,面前摆的是烧鸡、猪头肉、炒青菜……确实太寒酸了点。 以上种种原因,总结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影视剧拍摄的第一目的是“好看”——毕竟观众也尝不到食物的味道。因此,食物看起来好看,比是否好吃更为重要。这与现在很多网红食物的逻辑也是一样的——它们的主要卖点就是“出片”。 不过,追求“好看”也并非什么坏事。本来中国的饮食就很讲究卖相,生活中,就算是不拍影视剧,很多人也会去把东西做的好看。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年夜饭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好看”与“好吃”同样重要的场景。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去年我妈年夜饭做了一道红烧猪蹄。 那个猪蹄摆上桌,不仅看着光亮红润,而且吃起来口感也很好。当时我还没意识到这个猪蹄不对在哪里,等到第二天我忽然想起来,这个猪蹄的表面太光滑了,没有见到过任何的毛茬。 平时我在饭店里吃饭,或者在卤味店买个猪蹄,有个毛茬也很正常。怎么到了我妈这儿,连个毛茬都看不到了?难道我妈真的是把猪毛一根根都拔掉了? 结果,等到问了我妈才知道,原来我妈是用了我放在家里的剃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