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就有“高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处理这些“科举舞弊

思真娱娱 2024-04-14 08:51:58

文 | 栗頿

编辑 | 栗頿

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古代的科举也是如此,不过古代考的是四书五经,录取的名额也很少。正是因为名额少,古代的读书人都争着抢着要参加科举,甚至不惜在考试中作弊,历史上这类事不在少数。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面,周星驰演的苏灿原本是个浪荡公子哥,后来为了博得怡红院如霜姑娘的青睐准备北上投考武状元,虽然苏灿武功不错,但是对舞文弄墨一窍不通。

当时苏灿的父亲是广州将军,为了让自己儿子考取武状元,他就买通了所有考官,在文试的时候作弊。

虽然这只是电影情节,但这种作弊现象在古代却真实存在,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些“科举舞弊”的?

欧阳修舞弊

说到欧阳修大家不陌生吧,他那篇《醉翁亭记》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少人都背过吧。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为官公正廉洁,何来舞弊一说呢,这事跟苏轼脱不了干系。

话说有一回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他写的文章出神入化,无论是文笔还是观点都堪称一流,毫无疑问地应该被评为第一。

然而由于科举考试的规定,考官无法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的第一直觉告诉他,这篇优秀的文章很可能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

但为了避嫌,他只能忍痛割爱,将这篇评为第二。然而,在在复试时,他又看到一篇同样出色的文章,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位考生评为复试第一。直到最后公布结果,欧阳修才发现,这两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都出自同一个人——苏轼。

他深感震惊,同时也为有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骄傲。他感慨地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科举结束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

他说,读苏轼的文章,让他感到汗颜,他愿意让路,让这样的人才出人头地。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除了苏轼,还有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以及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

这就欧阳修舞弊的来龙去脉,说是舞弊其实是一桩美谈。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仍有一些人想走捷径,不劳而获。

“高考移民”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所谓“高考移民”就是考生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将自己的户口迁移到分数线较低的省份去从而提高录取机会。宋朝时期就有类似“高考移民”的事发生。

高考移民

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于“高考移民”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公平兼顾、泽被四方的原则,宋朝政府根据各州的人口多寡和文化程度高低,分配不同的科举“解额”,也就是录取名额。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士子众多,如东京开封府,其分配的“录取名额”相对较多。这导致了一些东南州郡的读书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选择到西北地区参加高考。

因为西北地区经济落后,而且西北地区读书人较少,竞争比较小。同时,还有许多应举士子采取“冒籍”等手段,就是冒充别人的户口,想方设法参加京城的科考。

这种“高考移民”现象引起了京城本地户籍考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因为外地外来户口挤占了他们有限的名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建国伊始,政府明令禁止异地科考。宋太祖赵匡胤曾颁发相关法令:“应天下贡举人,自今并用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

然而,仍有一些士子为了参加录取率较高的京城高考,采取了各种手段。例如,天圣七年,一个叫王济的庐州士子为了参加京城高考,将哥哥的大名登记成了父亲,以获得京城户口。但这种卑劣伎俩最终被开封府高考把关人员识破,失去了考试资格。

古代如何处理科举舞弊?

科举舞弊的事层出不穷,而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除了贿赂考官,还有找人替考的,帮人替考的人就叫枪手。古代最有名的枪手就是那个写出“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大词人温庭筠。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由于没有照片或身份证明等现代身份验证手段,考生的身份确认相对宽松,这为一些考生请人代考提供了可乘之机。

温庭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因其才华横溢,被多次请去替人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最夸张的一次是他同时为八个人答卷。

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违规行为,因为它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影响了社会的公正。尽管温庭筠在文学上的成就令人钦佩,但他在科举考试中的行为却是不道德的,也是对其他诚实考生的不公平。

朝廷为了遏制枪手之风,就发明了作保制度。参加科举的考生需要提供“保状”,这是一种由考生互相担保的制度。通常是三人选一人作保,如果人数不足三人,则由官府官员来作保。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让考生之间相互监督,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同保的人都要受到惩罚。到了宋朝,作保制度变得更加严格,需要十人作保。

而到了清朝,连考秀才都需要联保和认保。考秀才分为县试和府试两个阶段。在县试阶段,五位童生(即考生)相互作保,称为联保。之后还需要再找一位廪生认保,廪生就是已经在官府任职的人士。到了府试阶段,还需要再加一位廪生做保人。

这种严格的作保制度使得考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的氛围。

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同保的人要受到惩罚,廪生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被打八十大板,甚至革去功名。

这样的制度使得其他考生也不会轻易放过举报的机会,因为举报不仅能维护考试的公正性,还能减少竞争对手。

在一个小型县,每次只录取15名秀才,一次举报就能除掉5个竞争对手,这对于其他考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作保制度是古代中国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而采取的一种措施。通过让考生之间相互监督,以及严厉惩罚违规者,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代考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然而,这种制度也可能导致一些无辜的考生受到牵连,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作保制度只是遏制科举舞弊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锁箱制度,就是把考生的试卷放入箱中,并且由专人保管,这样的做法旨在防止考官事先看到考卷。

虽然作弊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是政府制止舞弊的方法更是高明。这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保证考试公平公正对每个都是重要的。

0 阅读:2

思真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