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毛主席向高碧岑抛出一问: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若他们联手四面围攻,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直击当时国际形势的要害,引人深思,把对方也问蒙了,我们如今看来,依旧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2-12-26“今天,我们一起缅怀敬爱的毛主席”)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家出生,现在,我们再次回顾老人家经历过的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心里头满满的都是敬意和怀念。 毛泽东,他不仅仅是革命的领头羊、政治舞台上的明星、战场上的指挥官,更是一个能预见未来的智者。 他有着诗人般的激情和领袖的勇气,带着咱们大家一起,把压在咱们身上的那些沉重负担给甩掉,让咱们老百姓挺直腰杆做了国家的主人,硬是在东方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他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像一盏明灯,国家刚成立,外头强敌环伺,家里头也是一堆事儿等着解决。 1969年,中苏关系急转直下,珍宝岛那边的硝烟还没散尽,苏联就屯兵百万在边境,战争的阴云密布。 那时候,中美关系也是冷到了极点,越南战争让两国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面对这么个棘手的局面,毛泽东没有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稳稳地掌舵,让中国这艘大船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前行。 在一次与秘书高碧岑的谈话中,毛泽东抛出了开头那个看似不可能发生却极具战略意义的假设,这个问题让高碧岑一时语塞。 毛泽东并非真的担忧四方围攻,而是以此为引子,阐述了他的“远交近攻”战略,美国新总统尼克松的上台,更是让毛泽东看到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可能性。 毛泽东对美苏两国的差异化认知,是他“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他开始了一系列外交布局,以“小球带动大球”的策略,巧妙地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从“乒乓外交”到尼克松访华,每一步都凝聚着毛泽东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的警卫员们也亲身感受到了主席的谨慎与细致。 他们看到,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也总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国际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跟在伟人身边,大家都能学习到不少东西。 他们开始明白,真正的领袖不仅仅是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能够洞察未来、引领方向的智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警卫员们也逐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他们回想起与毛泽东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仰,是毛泽东教会了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寻找机遇! 化为根本,那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如今,当我们再次缅怀毛泽东时,不仅仅是对他个人丰功伟绩的赞美,更是对他那种深邃的战略思维、高超的外交智慧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的传承。 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年轻一代更应该从毛泽东身上汲取力量,学习他那种善于分析国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在每年的12月26日,当我们再次聚集在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时,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敬仰与思念,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毛泽东,这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伟人,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