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赞同教师退出机制。 1 创新需要时间和宽容的环境。 许多重大科学突破的研究周期往往远超5年。而且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很多颠覆性的成果,初期研究常被认为“无用”,或者说未知领域的探索存在着大量的失败,如果在当前的环境下很可能难以为继。突破创新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为,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果。3-5年的考核周期让青年教师面临着高昂代价,让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容易发表的课题,而非实施颠覆性的想法,导致浮躁风气,难以沉下心来做长线研究。 2 目前的评判机制(不光是退出机制)存在短视问题。 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学和科研的权重分配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本应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却在考核晋升中被边缘化。年轻教师在现行的体制下,为了晋升和绩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向科研任务,教学质量通常是是看良心决定的附属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这种机制下驯化出来的教师,只会专注于个人学术成就,难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即便多年后成长为资深教授,也很难回归教学一线。因为教学无助于进一步的个人职业发展,这样筛选出的多是利己主义者,而非教师的根本,奉献和培养下一代。 3 还有一点,就是在目前的考核机制下,学术资源过度集中。 当前考核机制对“成果数量”和“影响力”的重视,让青年教师不得不依附于头部团队,以获取更多资源和发表机会,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兴趣或洞见展开探索。这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头部团队拥有过多的话语权,而其他中小团队和独立学者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青年教师更像是“执行者”,而非“研究者”,这违背了高校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这种资源的过度集中,也导致“学术圈子”现象愈发明显,容易形成学术垄断。而且在头部团队掌控话语权的情况下,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更多地基于人际关系,而非科研能力或学术潜力。这不仅打击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优秀的学术创意被埋没。当然我并不否认大团队在集中力量攻克科学难题时的优势,我提倡学术生态多元化。其实有很多小团队和独立学者正是原创性和跨学科研究的孵化地,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科研发现也是由独立学者或小型团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