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古韵 古瑶陶乡焕新机 千年古邑门临水,珠江水脉育瑶村。 南昌岗下陶村旺,海珠涌畔焕新机。—瑶溪赵族 题 海珠湖公园《播迁瑶溪二十四景序》选段:古瑶头村为番禺河南三十三村之冠,宋代开村,以产陶得名,后延埴式微,雅称瑶头村。村居颇富溪山之胜,有水南接泉塘,北惯马涌,时曰瑶溪。清季以降,瑶溪沿岸,风物闲美,商肆林立,而村中文士不厌清游。处士刘彤始以会心之景,区别名目,成二十四景;又同里崔芹步其风雅,撷入图,皆风流韵事。由是岭表名士,溪岸流连,时时文酒高会,极一时之盛。迨至民国,二十四景仅存七八,唯心幕者不乏。学者黄锡凌重游古迹,并著《瑶溪二十四景寻踪录》,用志不忘。沧海桑田,俊彩星驰。今海珠繁茂,物华天宝。文士每兴,画人不藓。昔日瑶溪景貌,以为新型城市化所替代。虽一水尚存,已非旧时烟景也! 右面南昌岗係广州海珠岛西部“最高嘅山”,火山岩、开村于唐末宋初嘅产陶古村瑶溪根植于山岗旁,前有马涌碧水流淌,流水不腐、焕发新机,孕育了一道独特嘅岭南水乡文化,历朝历代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作诗赞誉”。 河南石溪乡清朝诗人黄子高《刘王殿》诗末句提到瑶头‘素馨田’: 流萤野磷经几年,昌华人家炊暮烟。惆怅不胜悲往事,流香惟有素馨田。 “昌华人家炊暮烟”指嘅係昌华别苑山岗一带居住嘅人,即刘王殿岗现广州美术学院之处,南汉时在岗之西侧开村名隔山、别名南昌乡、即隔山岗(村)。现留有南昌乡约(社学)、南昌大街、南昌经济合作社等建筑与地名!当年开辟昌岗路时,始随地名称为‘南昌路’,因路横贯南昌岗后有人以为套用江西省会南昌之名提议更改,但一时又难以定出新名。到1981年始由少数人议定,取用原来嘅“昌”字,并据沿路俱是山岗,而改作昌岗路。昌岗路係条原设计为环城的道路,与东风路、芳村大道等为最早嘅环城路。 瑶溪有扒龙舟嘅传统,过去人丁兴旺、清朝时九条龙舟、产陶、种茶(广州河南茶)两大技艺特产使瑶头在广州河南西北部“富甲一方”。广州海珠马涌醉美岭南水乡广州海珠区历史文化南粤古城广州中华诗词文化 中华制陶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