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2023年,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儿了?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
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灵魂拷问:“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人去哪儿了?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这个问题相当扎心。
科技狂飙突进,却让人细思恐极,我们创造的技术,最终会取代我们自己吗?科技进步本应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但“无人化”却像一把双刃剑,一边是闪耀的便利,一边是隐藏的危机,似乎要将人类推向边缘。
从无人酒店到无人银行,从无人商店到无人驾驶,科技的“无人化”触角已经伸向各行各业,我们该如何应对?人类在未来科技世界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不可否认,“无人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大显身手,效率提升肉眼可见,机器人送货风雨无阻,24 小时在线,AI诊断疾病速度快、精度高,辅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这些技术将人类从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具创造性的领域。
但“无人化”的另一面,是日益凸显的挑战,首先就业压力山大,大批机器人/AI 上岗,必然导致部分传统岗位的消失,特别是那些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
国家在追求全方位发展,教育专业多样化,但“无人化”趋势下,非计算机/编程专业人员的就业前景堪忧,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以无人驾驶为例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但在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仍有不足。
机器缺乏人性化的判断和处理,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无人化”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情感交流被弱化,长此以往,可能会对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无人化”也带来了伦理道德困境,人工智能的决策权、责任归属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我们丧失自主性和判断力。
科技发展不应盲目追求技术至上,而应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导向,一些“无人化”设施的出现,并非真正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而是为了技术炫耀或资本逐利,就像无人医院,虽然效率高,但缺乏人文关怀,病人难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提升人类福祉,而非取代人类。
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不是“无人化”,而是人机融合,人与机器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类完成复杂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判断力,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数字人”技术,就是弥补纯粹智能系统在情感交流方面不足的有益尝试,广州商场的“未来商店”,将 AR 实景购物、机器人送货、自助收银等技术与人性化元素巧妙结合,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人机融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科技发展应以人为本,人机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相信,科技能够促进人类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科技也需要向善,才能真正造福人类,人与机器和谐共生,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我们不能被裹挟,也不能逆流而上,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科技进步,而是引导科技向善,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反过来控制人类。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带来社会变革,而“无人化”浪潮,或许是又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案或许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技术,如何使用技术,技术是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以人为本,引导科技向善,那么“无人化”浪潮带来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