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刘德华把四川一家名为“刘德华板鸭”的店铺告上法庭,快70岁的老板拄着拐杖收到裁定申请书后痛斥道:“我一出生就叫刘德华,凭什么让我改名字?就因为他是明星吗?”
“我从出生就叫刘德华!凭什么让我改名?”一句夹杂着浓重四川口音的怒吼,在2010年初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耳。
一位拄着拐杖、头发花白的老人,紧紧攥着手中一纸来自香港的律师函,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不解与愤怒。他叫刘德华,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也是一家名为“刘德华板鸭”老店的掌柜。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张无意的照片。一位远道而来的香港游客,在四川崇州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为了寻找地道的小吃,她走进了这家店。抬头望见招牌上“刘德华板鸭”四个大字时,她愣住了,还以为是同名的明星开的店。
当她走进店里,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才知道自己想多了。她有些恼火,觉得这家店是在蹭自己偶像的名气。于是,这位粉丝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发到了网上,而这一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位粉丝万万没有想到,她无心的一个举动,竟然引发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官司。照片很快传到了香港,被刘德华的经纪公司注意到了。
彼时的刘德华,已经是红遍亚洲的天王巨星,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他的经纪公司为了维护他的形象,当即决定采取法律行动。
一纸诉状,从香港飞抵四川,直指“刘德华板鸭”店侵权。诉状上列举了诸多理由,如“对艺人刘德华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将刘德华的名字和一位老者的头像放在一起,是对其形象的诋毁和侮辱”等等。
这份诉状的出现,立刻引发了舆论哗然。所有人都认为,这家板鸭店是想借着明星刘德华的名气,来炒作自己。
然而事情的真相,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刘德华板鸭”店的老板,那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同样名叫刘德华。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出生就叫刘德华,他的名字比香港明星刘德华还要早了几十年。
老刘德华的板鸭店,在当地也算得上是老字号。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做板鸭生意,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将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也养活了一家人。
2004年,他萌生了注册商标的想法,虽然也曾担心过撞名的问题,但他最终还是决定保留自己的名字,申请注册了“刘德华板鸭”的商标。而这个商标,在2007年也得到了工商总局的审批通过。
老刘德华觉得,自己用自己的名字做生意,天经地义,他不偷不抢,为什么要改名字?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名字,竟然会成为一场官司的导火索。
他将律师函放在桌子上,反复看着上面的内容,字里行间都写着这个明星刘德华认为自己侵权,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怒火中烧,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出店铺,抬头望了望自己悬挂多年的招牌,上面“刘德华板鸭”的几个字,依旧鲜红醒目。
一时间,老刘德华成了舆论的风暴中心,有人指责他蹭热度,也有人同情他的遭遇。就在舆论愈演愈烈之际,香港的刘德华也得知了此事,他立刻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撤销诉讼。
2010年5月4日,刘德华亲自公开回应了此事,他对着镜头,真诚地向四川的刘德华老伯道歉,并喊话道:“刘伯伯放心,会好的!”他
的经纪公司也发表声明,澄清此事并非因粉丝而起,早在2009年,公司就已经跟进了此事,只是要等对方提供相关资料,当时也不过是在走咨询程序罢了。
刘德华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而四川的刘德华老伯,在得知香港刘德华的回应后,也选择了谅解。一场原本剑拔弩张的官司,就此化解于无形。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法律的程序,却不会因为几句道歉就停止。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老刘德华还是委托了律师进行了咨询。律师明确告知他,他的商标受法律保护,他完全可以放心继续使用。
至此一场因为名字而引发的闹剧,才真正落下了帷幕。这个故事,并非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撞名”而引发的误会,时有发生。
无论是“张亮麻辣烫”,还是其他类似事件,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法律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法律之外,人情和理解,同样重要。
这个故事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普及,更是对人性的拷问。
或许这个故事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但它却提醒我们,在面对争议时,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正如那句老话说的那样,“退一步海阔天空”。
而两位“刘德华”,最终也成为了朋友。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佳话,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相遇,莫过于化干戈为玉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