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761年,史思明被儿子生擒,跪着哀求: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

前言一个儿子亲手捆绑了自己的父亲。一个兄长手刃了亲生弟弟。一个家族,在短短数月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谋杀。公元76

前言

一个儿子亲手捆绑了自己的父亲。

一个兄长手刃了亲生弟弟。

一个家族,在短短数月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谋杀。

公元761年,一位叱咤风云的枭雄跪在地上,向自己的亲生儿子苦苦哀求:"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但现在杀我,大业不成啊!"

这位跪地求饶的人,正是掌控十三州、统帅八万大军的叛军首领史思明。令人震惊的是,将他生擒的不是敌军大将,而是他最信任的长子史朝义。

这对父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一个曾叱咤朝野的枭雄,为何沦落到向儿子求饶的地步?

这对父子的结局,令人不寒而栗:父亲被勒死在柳泉驿,儿子自缢于荒庙中。

一、从胡人少年到叛军枭雄:史思明的崛起之路

长安街头人来人往,一个肩膀狭窄、背部微驼的胡人少年躲在角落,默默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个名叫史窣干的少年,尽管眼神中透着几分狡黠,但谁也想不到他日后会成为让大唐帝国都为之震颤的枭雄。

"你看那个胡人小子,长得丑不说,还一副鬼鬼祟祟的样子。"路人的嘲笑声不绝于耳。生于辽宁朝阳一带的史窣干,自小就因为其貌不扬饱受歧视。但这个出身贫寒的突厥少年,骨子里却藏着常人难及的智慧与韧性。

"这小子不简单,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还精通五种蕃语。"军营里,老兵们私下议论。史窣干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在军中崭露头角。战场上,他展现出惊人的勇武;谋略上,他更显示出远超常人的机敏。

一次剿匪行动中,史窣干凭借对当地方言的精通,巧妙打入匪帮内部,最终一举荡平了盘踞多年的山匪。这一战功,引起了当时平卢节度使安禄山的注意。

"从今天起,你就叫史思明。"安禄山轻抚他的肩膀,"这个名字寓意深远,希望你能替我思虑周明。"自此,史窣干正式改名史思明,开启了他平步青云的人生新篇章。

"此子性情狠辣,做事果断,正是我需要的人才。"安禄山对身边亲信说道。不久,他便委以重任,让史思明统领三千精兵,负责剿灭作乱的契丹部落。

草原上的风卷起黄沙,史思明率军与契丹人展开激战。他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佯装主力进攻正面,实则派精锐绕到敌军后方,一举击溃了数倍于己的契丹军队。这一战,让他在军中威名大振。

"此人用兵如神,堪比霍去病!"将士们纷纷赞叹。短短数年间,史思明就在北方边境立下赫赫战功,从一个无名小卒升至知兵马使,统领八万大军,执掌十三州郡。

然而,权力的甜美让这位胡人将领逐渐迷失。他开始变得多疑暴戾,动辄杀戮部下。有将领稍有违逆,便被他当众斩首。这种残暴的统治方式,虽然维持了军纪,却也在军中埋下了祸根。

"大帅,您太过苛刻了。"一次,他的心腹将领劝谏道。史思明冷笑一声:"在这乱世,仁慈就是最大的愚蠢。要想活命,就得让所有人都怕你!"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他深知史思明的能力,立即派他率军南下攻打河北。此时的史思明,已不再是那个躲在长安街角的胡人少年,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中枭雄。

二、暗藏杀机的父子情:当权力遇上血脉

范阳王府内,灯火通明。史思明正在翻阅军报,突然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长子史朝义。父子二人目光交汇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你为何迟迟打不下长安?"史思明的声音冷若寒冰。

史朝义低头不语。作为统帅前线大军的主将,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长安城高墙坚固,守军顽强,强攻必定损兵折将。可这些解释,在暴躁的父亲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没用的东西!"史思明突然掀翻案几,"你这样的懦夫,如何继承我的基业?"茶盏摔碎的声响惊动了站在门外的小儿子史朝清。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是史思明最疼爱的孩子。

"父亲,我知道该怎么打。"史朝清快步走进,声音清脆。史思明眼中的怒火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慈爱的光芒。"好孩子,你说说看。"他温和地说道。

站在一旁的史朝义握紧了拳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十六岁时正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拼杀,而这个备受宠爱的弟弟却从未离开过父亲的庇护。

"大哥,父亲让你修建的三隅城,可要抓紧了。"史朝清笑着提醒。这座用于储备军需的城池,史思明要求必须一日内完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史朝义日夜赶工,终于在限期前完成了大部分工程,只剩城墙未能抹上泥浆。谁知史思明亲临检查时,当着众将的面痛骂史朝义:"连座城池都修不好,还想打下长安?"

"将军,大帅这是要废长立幼啊。"亲信骆悦在营帐中低声说道。史朝义摆摆手:"他是我父亲。"可这句话,连他自己都说服不了。

夜深人静,史朝义独坐营帐,回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那时的父亲还未大权在握,会抱着他讲述草原上的故事。可如今,权力已经完全吞噬了那个慈父的形象。

"怀王,您难道没听说吗?"蔡文景走进营帐,"大帅已经放出话来,说要等打下长安后,亲手处死您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营帐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在风中微微摇曳。

史思明的残暴统治早已让将士们心生不满。现在,他们将希望寄托在性格温和的史朝义身上。"将军,事不宜迟啊!"骆悦急切地说,"大帅已经动了杀心,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

史朝义望着营帐顶,陷入沉思。他想起幼时父亲教他骑马射箭,也想起父亲为了小儿子当众羞辱他的场景。血浓于水的亲情,终究敌不过权力的侵蚀。

"父亲,您教导我要当机立断,莫要优柔寡断。"史朝义喃喃自语,"今日,我便用您的教诲来对付您。"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骆悦,"备马,趁夜动手!"

就这样,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计划,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悄然展开。当暮色笼罩范阳城的时候,没人知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这对父子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戏剧性的转折。

三、一封密信引发的惊变:史朝义的复仇时刻

鹿桥驿站外,寒风呼啸。一名斥候快马加鞭,递上一封密信。当骆悦展开这封从范阳传来的密信时,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信中写道:"大帅已令人暗中调查怀王部下,准备借机清除异己。"

"将军,再不动手,我们都得死!"骆悦冲进史朝义的营帐。此时的史朝义正在灯下研究地图,听闻此言,手中的羽毛笔"啪"的一声掉在地上,墨汁溅得到处都是。

营帐内一片死寂。史朝义站在墨迹斑驳的地图前,目光凝重。地图上标注的每一个城池,都是他亲自率军打下的。而现在,这些战功不但换不来父亲的信任,反而成了催命符。

"父亲今晚宿在哪里?"良久,史朝义终于开口。"就在鹿桥驿。"骆悦压低声音,"大帅身边只带了少量亲兵。"说这话时,他紧盯着史朝义的眼睛,生怕错过任何细微的表情变化。

史朝义背对着烛光,脸上阴晴不定。他想起前几日在军帐外无意听到的对话。史朝清正在向父亲献计:"兄长用兵过于谨慎,不如让我率军去打。"父亲不但没有斥责他的狂妄,反而欣然应允。

"集合三百精锐,子时行动。"史朝义突然转身,目光如刀,"记住,一定要活捉。"骆悦在他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决绝。这位平日里宽厚待人的将军,终于露出了藏在温和外表下的獠牙。

子时将至,鹿桥驿外一片寂静。骆悦带领精锐悄然包围了驿站。他们先制服了外围的哨兵,却不知道历经沙场的史思明早已察觉异常。当士兵们破门而入时,只看见一扇大开的窗户。

"快去马厩!"骆悦一声令下。果然,他们看到史思明正要翻身上马。"放箭!"箭雨瞬间笼罩了整个马厩。混乱中,一支利箭正中史思明左臂,将这位枭雄从马背上射落。

"父亲,儿子来迟了。"史朝义大步走进马厩。烛光下,他看到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父亲,此刻正狼狈地跪在地上,鲜血从左臂的箭伤处汩汩流出。

"朝义,你不能杀我!"史思明声音颤抖,"我死不足惜,但现在杀我,大业不成啊!"这话像一把钝刀,生生割在史朝义心上。他想起幼时父亲教他骑马时说过的话:"做大事的人,心要狠。"

史朝义俯视着跪地求饶的父亲,忽然笑了:"父亲教导我要心狠手辣,今日我可做得够好?"话音未落,他转身大步离去,只留下一句冰冷的命令:"带走!"

当史思明被押送到柳泉驿时,整个范阳军中已经风声鹿惊。有人欢欣鼓舞,有人惶恐不安。史朝清得知消息后,仓皇逃出王府,却被早已埋伏的士兵拿下。

这一夜,注定载入史册。一个驰骋沙场的枭雄,一个叱咤风云的统帅,就这样被亲生儿子生擒。权力更迭的残酷,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个寒冷的夜晚被撕得粉碎。而这,仅仅是这场惊心动魄的父子局中的第一幕。

四、最后的尊严:柳泉驿中的生死对决

皎洁的月光透过柳泉驿的窗棂,照在史思明憔悴的脸上。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囚室内,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气息。铁链的碰撞声不时响起,昔日叱咤风云的枭雄,此刻却像笼中困兽。

"大帅,喝些水吧。"看守的士兵递来一碗水。史思明抬头,认出这是自己曾经提拔的老兵。那人避开他的目光,将水碗放在地上就匆匆离去。屈辱感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深夜,脚步声由远及近。骆悦推门而入,身后跟着几名持刀士兵。"大帅,时辰到了。"他的声音沙哑。史思明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朝义那孩子,终究是要我的命啊。"

"您错了。"骆悦在他面前蹲下,"怀王并未下令。这是我们的决定。您活着,就是个威胁。"史思明听完,仰天大笑:"好一个忠心的部下,连杀主之事都要替主子扛。"

笑声戛然而止。史思明直视骆悦的眼睛:"让我见见朝义,最后一面。"骆悦摇头:"您知道不可能。"史思明突然挣扎起来,铁链哗啦作响:"我是他父亲!我有话要对他说!"

"您还有什么资格称为父亲?"骆悦冷笑,"当您要除掉怀王的时候,就已经斩断了这份血脉。"话音未落,他朝身后的士兵使了个眼色。

士兵上前,手中的绳索向史思明的脖颈缠去。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史思明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挣脱铁链,一把抓住最近的士兵,将他掀翻在地。

"我史思明纵横沙场三十载,岂能像猪狗般被宰杀!"他的吼声震得房梁尘土簌簌落下。几名士兵举刀围上,却被他徒手夺下一把刀,开始了最后的反抗。

鲜血很快染红了地面。史思明虽然身负箭伤,但骨子里的狠劲却在这一刻全部迸发。他像一头负伤的雄狮,用尽最后的力气在进行垂死挣扎。

"砰!"一声闷响,史思明被偷袭者从背后击中后心,踉跄倒地。他挣扎着想要爬起,却被几名士兵按住。绳索再次缠上他的脖颈,这一次,他再也无力反抗。

临死前的一刻,史思明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场景。年幼的史朝义骑马摔倒,他冲上去抱起儿子,轻声说:"男儿志在四方,跌倒了就再爬起来。"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他怀中啜泣的孩子,如今会成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者。

"咣当"一声,史思明的尸体重重摔在地上。骆悦俯身探了探鼻息,对手下人说:"用毡子裹起来,天亮前送去洛阳。"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柳泉驿外,晨曦微露。史思明的尸体被装上骆驼,在晨光中缓缓离去。驿站的墙角,一株老柳抽出了嫩芽。而就在这株柳树下,一代枭雄用最后的反抗,诠释了他心中的尊严。

三天后,史朝义在得知父亲死讯时,正在校阅军队。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挥了挥手:"继续操练。"可那天晚上,有人看见他独自一人站在柳泉驿外,在寒风中伫立良久。

范阳王府大殿内,香烟袅袅。史朝义坐在那张曾属于父亲的龙椅上,目光深邃。大殿两侧站满了文武百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沉默。就在昨日,他刚刚宣布继承"大燕皇帝"的位号。

"陛下,小王爷求见。"一名侍卫匆匆进殿。史朝义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这个"小王爷"正是他的弟弟史朝清。昔日父亲最宠爱的小儿子,如今却成了最大的隐患。

史朝清跌跌撞撞地被押入大殿。这个曾经养尊处优的少年,此刻衣衫褴褛,满脸惊恐。"大哥!我什么都不知道,求你饶我一命!"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殿中众人屏息。史朝义缓缓起身,走到弟弟面前。他蹲下身,轻声说:"朝清,你记得父亲最后教我们什么吗?"史朝清茫然摇头。"他说,做大事的人,必须心狠。"话音未落,史朝义拔出腰间佩刀。

鲜血染红了台阶。一代枭雄最宠爱的小儿子,就这样死在了他最疼爱的长子手中。殿中的将领们面面相觑,有人暗自庆幸自己站对了队,有人则开始盘算退路。

"传令下去,明日出兵洛阳。"史朝义擦拭着刀锋,目光冷峻。可就在这时,一个斥候冲进大殿:"报!唐军主力已至城下,李光弼将军亲自率军!"

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范阳城投下巨大阴影。李光弼是唐军名将,用兵如神。更要命的是,史思明的死讯已经传遍军中,将士们军心动摇。

"陛下,我们还有八万精兵!"一名将领高声说道。史朝义苦笑:"是八万,还是八千?"自他杀父自立以来,已有大批将士悄然逃走。剩下的人,究竟有多少是真心效忠,又有多少是墙头草?

战事很快打响。唐军如潮水般涌来,而史朝义的军队却像一盘散沙。将领们或是投降,或是逃亡。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叛军,在短短数月内土崩瓦解。

"将军,粮草已经不足七日用量。"参军低声报告。史朝义站在城楼上,看着渐渐逼近的唐军营帐。月光下,那些帐篷像一张大网,正在收紧。

夜深人静,史朝义独坐营帐,翻看着父亲留下的兵书。烛光映照下,他的身影显得异常孤单。忽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不好了!西城门守将带兵投降了!"

史朝义猛地站起,打翻了案几上的烛台。火光熄灭的瞬间,他仿佛看见父亲站在黑暗中,带着讥讽的笑容:"儿啊,你终究还是太仁慈了。"

最后的溃败来得很快。史朝义带着残部且战且退,一路逃向河北。昔日横行八州的叛军主帅,如今却像丧家之犬般四处逃窜。

在一个雨夜,史朝义来到一处荒庙。透过破败的庙门,他看见了父亲的画像。那双眼睛似乎在无声地审视着他。史朝义取出一根白绢,学着父亲的口吻喃喃自语:"心要狠,可我终究狠不过你啊。"

白绢勒紧的那一刻,范阳城中最后一盏灯也熄灭了。这场始于弑父、终于自尽的权力更迭,最终以最荒诞的方式画上了句点。而那些追随者们,不是死于战场,就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六、历史的轮回:安史之乱后的权力思考

长安街头,又一年春暖花开。玄宗皇帝的画像依旧高悬在宫门上,但那个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已经在安史之乱的狂澜中支离破碎。当史思明和史朝义这对父子的尸体都化作黄土,人们开始思考这场震撼帝国根基的叛乱背后的深层原因。

"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位老儒生在茶馆里感叹,"它能让人成为英雄,也能让人变成魔鬼。"史思明的故事,正是这个真理最好的注脚。从一个边地将领到叛军统帅,他在权力的迷宫中越走越深,最终连至亲骨肉都成了敌人。

在洛阳的一座寺庙中,一位老僧正在抄写史思明父子的故事。当他写到史朝义杀死亲弟那一段时,不禁放下笔叹息:"父子相残,手足相杀,这就是权力的毒性啊。它能让人丧失人性,忘记亲情。"

权力的诱惑究竟有多大?以至于能让一个儿子背叛父亲,一个兄长杀死弟弟?史料记载,当史思明被俘的那一晚,他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终究还是输了。"这句话的深意,或许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输赢,更是一种对人性沦丧的悲叹。

"大唐的覆灭,始于藩镇割据。"一位朝廷大臣在奏折中写道,"而藩镇割据的祸根,就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之手。"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的叛乱,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制度弊端的必然结果。

街角的说书人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史思明的故事:"那史家父子,一个比一个狠辣。可你们知道吗?他们最后都死得很惨。"台下的听众唏嘘不已。确实,当权力成为唯一的追求时,人性的温暖就会被无情碾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位史官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写道,"从商纣王到隋炀帝,但凡沉迷权力者,最终都难逃覆灭的命运。史思明父子的故事,不过是这个古老主题的新演绎罢了。"

然而,历史的轮回似乎永远无法阻止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就在史思明父子的尸骨尚未寒透时,新的野心家们已经在暗中崛起。权力的游戏永无休止,只是玩家在不断更替。

如今的范阳城,早已看不到当年叛军的影子。但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依稀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马蹄声,仿佛是历史的幽灵在提醒世人:权力的诱惑永远存在,而制衡权力的智慧却常常缺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古老的智慧,在史思明父子的故事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权力是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伟业,也能毁灭一切。如何驾驭这把利剑,或许是每个执政者都需要深思的课题。

当暮色再次笼罩长安城时,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权力的游戏依旧在继续,只是玩家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史思明父子的故事,则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卷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警示。

当权力凌驾于亲情之上,人性究竟会沦落到何种地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司马光

2.《旧唐书》- 刘昫等

3.《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

4.《通典》- 杜佑

5.《唐代藩镇研究》- 陈寅恪

6.《安史之乱与唐代社会》- 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