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联欲引进一批中国农民。没多久,静海王二庄乡就发现1条标语:别去,苏联男少女多,1人得配10个媳妇。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直截了当地向毛主席提出,希望引进100万中国工人前往苏联开发西伯利亚。毛主席痛快答应,于是,1955年,中国政府开始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选拔青年男子赴苏务工。然而,募工工作却遭遇波折,由于抗战时期日本征集华工的惨痛记忆,华北农民对“去外国务工”心存疑虑,反革命分子更是趁机造谣生事。
但尽管困难重重,我国最终还是招满了1000名勇敢的工人。当他们踏上前往苏联的火车时,心中的忐忑很快被苏联的热情所化解。火车上,苏联第一时间给工人们发放了丰盛的食物,对当时以咸菜粗粮果腹的华北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顿美餐。
抵达苏联后,中国工人们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欢迎。他们被安排进了专属宿舍,四人到六人一屋,设施齐全,生活条件远超国内。更令人惊喜的是,苏联人还特供了中餐,确保他们能吃得习惯。在伊尔库斯克,400名中国工人每天都能享受到丰盛的餐食,饮食标准甚至远超国内的中层干部。
而薪水方面,更是让工人们喜出望外。大多数工人的收入都在300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中将级的工资。他们每个月都能攒不少钱寄回家里,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
然而,除了物质上的待遇,中国工人在苏联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爱情。由于战争导致苏联男少女多,中国男性的勤劳肯干和顾家品质,赢得了苏联女性的芳心。在伊尔库斯克,苏联女工经常利用吃饭的机会和中国工人接近,甚至还有人将中国工人拉到宿舍喝酒。苏联的女翻译们更是热衷于给苏联女工介绍中国工人。
对于这场异国恋情,苏联官员和企业领导们都表现得十分开明。他们鼓励中国工人和苏联女性结婚,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希望中国工人都能留在苏联。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大多数中国工人于1963年左右回了国。但仍有50多名有了家庭和孩子的中国工人选择了留下来,他们的子女虽然有着中国的血统,但民族认同却是俄罗斯。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万分。中国工人在西伯利亚的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段劳务合作的佳话,更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友谊与爱情的见证。而苏联对中国工人的优厚待遇和开明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光辉和国际友谊的珍贵。只可惜,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段传奇经历最终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