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都必须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就算不能直接判刑,也要狠狠罚一下,否则老人这种讹诈乱象,就永远无法停止,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还流泪! 信源: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李玫瑾个人账号——2024.05.28 2024年,李玫瑾教授在社交平台上的一段话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表示支持她的看法。而她的所说的现象正是近年来社会上热点之一——“扶老被讹”。明明是做好事想要搀扶一把,可是当老人被救之后反而会恶意诬陷救人者,以此索要赔偿金。 这些年见到的这些事情还少吗,老人们没有老人样,自己摔倒了,好心人上前扶她一把,谁曾想自己还惹上官司了,如今看着老人摔倒,宁愿绕道急急走开,也不敢上前去搀扶一把,不是心思变坏,而是真扶不起。 动辄就是几十万的要挟,这做好事的成本太贵了,一般家庭可承担不起,与其烂好心给自己找麻烦,还不如放着老人先让他多在地上躺会,自己打个报警电话,交给警察去处理。 其实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早就见惯了这种事情,甚至自己也曾遇到过,看见路边躺了一个老人,旁边的车呼啸而过,万一哪个没注意,直接撞到了老人,严重一点说不定命都没了,所以大家才会伸出援手,想着把老人扶起来,毕竟谁家里还没有一个老人了,出于好心上前将老人送到医院。 可老人睁开眼的第一句话,不是表示感谢,反倒是说救命恩人就是撞自己的人,老人家人也都串通一气,不让好心人离开,好心人这时候越解释就越乱,说自己是出于好心,所以才上去扶人的,但是对方却说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这下好心人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就算说自己是出于好心,那么谁会信啊,人家会觉得,你就是在狡辩,你一定是把老人撞到了,然后于心不忍才将老人扶起来或者送到医院的,否则别人哪有这么好心。 而且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扶了就说明肯定是你撞的,否则还能为啥,现在老人身体不舒服,你就只等着赔钱就行了,家人要求撞人者赔偿医药费,也没有一点问题,最后明明做了好事,还被人误会不说,还得掏钱,实在是可气。 所以李教授才会说出那样一番话,提出这样的建议,扭转这种好人受气现象不能只靠道德约束,还需要法律的保护。通过惩罚那些利用他人善行进行敲诈勒索的人,来弘扬正气,只有让好人做好事无后顾之忧,才能有越来越多做好事的人。 所以你觉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才会这样提议,对于“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都必须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取消退休待遇。”并对事业单位人员开除公职,对工商人员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进行严惩!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呢? 2014年,小品演员沈腾和自己的搭档在春晚上通过《扶不扶》这个作品抛出一个有关人性的问题,那就是在看到老人困难的时候,究竟要不要“冒险”帮忙。小品中许多大家看来荒谬的情节虽然是虚构,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却屡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