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新婚3天的战士奔赴前线,妻子在他牺牲后,毅然决然嫁给了他的亲哥哥,不曾想,30年后,女人竟在丈夫的墓碑前嚎啕大哭。 主要信源:(腾讯网——新婚丈夫战场殉国,妻子却改嫁大伯哥,30年后离家为爱人守墓) 谢玉花与王长献的相遇并不算特别。经朋友介绍,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村头的集市上。王长献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腰板挺得笔直,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刚毅和果断。 他一开口,话不多,声音却低沉有力。那时的谢玉花不过是村里一个普通的姑娘,黑亮的眼睛藏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当她看到王长献的第一眼,心中便有了触动。 然而,这段感情却遭到了谢家人的强烈反对。谢玉花的父母在得知王长献的家庭情况后,气得连夜找她谈话。王长献的家境,的确让人望而却步。他的大哥自小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下边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家里唯一能顶事的人就是王长献。 谢家父母害怕女儿嫁过去后会吃苦一辈子,一再劝她三思而后行。可是,年轻的谢玉花并没有因此退缩。她的眼中只有那个坚毅的男人和他肩上的责任,她告诉自己,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带着父母的反对,谢玉花毅然嫁给了王长献。婚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几条旧桌拼成的婚宴,伴随着村里孩子们的嬉笑,算是完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 婚后的三天里,王长献对谢玉花格外体贴。他早早起床劈柴生火,为她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玉花心里满是感动,觉得无论以后再苦再难,都是值得的。 然而幸福来得太短暂。第三天清晨,王长献接到了部队的紧急电报。他们的部队即将开往边境,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他拉着谢玉花的手,轻声说了一句“对不起”,便匆匆离开。谢玉花强忍着眼泪,目送丈夫的身影消失在小路尽头。她心里明白,这是丈夫的职责,她不能也不会拦着。 战火燃烧的日子里,谢玉花每天都在等待。邻里乡亲的战士陆续归来,可她日盼夜盼,都没等来丈夫的身影。直到部队派人送来了噩耗,告诉她王长献已经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甚至连遗体也没能找回。 那一刻,她瘫倒在地,感觉天塌了一半。领导递来的遗物中,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上,写满了王长献对她的愧疚与期盼。读到最后几个字时,她的泪水模糊了字迹,那封信也成了她唯一能抓住的回忆。 悲痛几乎压垮了谢玉花。在部队的一段时间里,她甚至偷藏了安眠药,想用自己的生命去陪伴丈夫。 但命运没有让她走上这条路。被抢救过来后,她选择回到王家,承担起照顾丈夫一家老小的责任。按照当地的习俗,她本该回娘家生活。然而,她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走了,王家的这个家将彻底散掉。于是,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嫁给王长献的残疾大哥。 这个决定一度引起村里的议论。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太执拗,但她根本顾不上这些流言蜚语。她只是想守住这个家,守住王长献的根。婚后的日子异常艰辛。 家里的一切都靠她一个人撑着。田里的农活,家里的开销,还有公婆的病痛和大哥的照料,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了给小叔子和小姑子凑学费,她甚至去卖血。那个瘦弱的女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撑起了整个家庭。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明眸皓齿的姑娘,已变成干瘦佝偻的“老太太”。 弟弟妹妹相继成家,生活逐渐好转时,谢玉花已经人到中年。她的身体已经被岁月和劳累掏空,然而,她始终有一个愿望:去丈夫的墓碑前看一眼。这么多年,她从未有机会出远门,也没能力去祭拜丈夫。直到这个愿望终于被部队批准,她带着复杂的心情走到了丈夫的墓碑前。 墓碑前,她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抱着那块冰冷的石碑嚎啕大哭。她哭的是自己的遗憾,也是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三十年的时光,她把一生都给了这个家,却唯独没能再见到那个让她义无反顾的男人。那一天,陪同的人看着她趴在墓碑上哭成泪人,无不动容。 谢玉花这一生,用尽了所有力气去爱、去守护。尽管她经历了无数苦难,但她的爱始终未曾改变。而那块墓碑,也许是她唯一能倾诉的地方,也是她用一生坚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