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役中,17岁的朱彦夫失去了双腿,求生欲望支持着他在尸体上艰难爬行,但由于死拼中被敌人划开了肚子,爬行中一次又一次的昏迷,终于支撑不住倒地。再次疼醒之后,他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闪电新闻 2024年2月6日关于“礼遇全国道德模范朱彦夫 榜样引领激励后来人”的报道)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6日讯 立春时节,天气虽然仍有些冷,但在淄博市沂源县朱彦夫事迹展览馆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那里生动重现。 朱彦夫孙子朱帅宗作为馆内讲解员,正满怀激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基层干部和大学生们讲述着祖父的英勇事迹。 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轻时,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报国热忱无比。 17岁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上百次残酷战斗,三次被评为立功勋章,十次负伤入院治疗,动过47次大小手术。可是,这一切艰难险阻从未动摇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1950年长津湖战役中,17岁的朱彦夫在敌人的猛烈炮火袭击下重伤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遭受了惨重创伤。当他试图站起来时,发现双腿和双臂已失去知觉。 他极度虚弱,口渴难耐,在地上摸索到一个冰冷的物体,顾不上思考就拼命往嘴里塞。入口的那一刻,他意识到那竟然是自己被炸飞后冻结的眼球。 这令他受到巨大的惊吓和心理创伤。尽管失明和四肢残疾,朱彦夫仍然下定决心活下去。他开始用手臂在雪地上一次次拼命爬行,试图寻找生机。 由于严重失血和低温,他屡屡晕倒,但每次醒来仍孜孜不倦地继续前行。最终昏死过去,再次醒来后,自己竟然看到的是天花板,身处温暖的病房里,久违的安心的感觉,自己得救了!! 但在漫长的93天里,他经历太多的手术,几乎濒临绝望。准备自杀时,又被人及时救下。上级告诉他,这93天里无数人用生命护佑着他,决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份宝贵的生命。 于是朱彦夫重拾希望,下定决心战胜一切困难,活下去。朱彦夫回到家乡后,发明了四种行走方式,克服了残疾的障碍。 他带领乡亲建设家园,造福乡邻。整山造地、开渠引水,改变家园的落后面貌。可谓艰苦卓绝,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 退伍后,朱彦夫一直奋斗在基层,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乡人大代表等职务。 退休后,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他毫不气馁,耗时数年,创作了自传体回忆录,作品生动再现了他经历战火并肩作战、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曲折人生历程,被誉为中国版的"保尔·柯察金"。 他记录战斗经历,宣扬珍爱生命的信念。即使身残志坚的朱彦夫也曾一度绝望放弃,但最终他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重拾生的希望和勇气,在艰难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为家园和他人贡献力量。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可贵和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成为励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