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一个90岁的宫女去世,在塞外秋巡的康熙知道后,立刻乘快马赶回宫中。悲痛欲绝的他下旨:在我见到她的遗容之前,不准将她下葬,另外让诸皇子都到她灵堂跪着守灵。 皇帝因她的过世匆忙结束秋巡,皇子需要跪着替她守灵,这在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皇宫里,简直是匪夷所思,这个宫女是谁,她又凭什么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呢? 她就是被康熙称为“额娘”的苏麻喇姑。 她原名苏末儿,出生在科尔沁部的一个牧民家庭,因为家庭贫穷,从小就被卖到贝勒府,成为布木布泰的贴身丫鬟。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苏麻喇是她的满文名字,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说明她出生低贱,但在她过世后,为表示对她的尊重,人们都称呼她为苏麻喇姑。 孝庄嫁给皇太极后,作为陪嫁,她也一起从科尔沁草原来到了盛京。 虽然没怎么念过书,但她很聪明,到盛京后不久,就学会了满语,不仅说得流利,也能写一手好字,她的满语和满文书写水平赢得了当时全宫上下的交口称赞。这为她日后成为康熙的老师埋下了伏笔。 对于这个陪自己长大的侍女,孝庄非常信任,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福临即位成为顺治帝,但朝中大权全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手中。 为了不让顺治有能力亲政,多尔衮不仅不让孝庄养育顺治,也不允许老师好好教导他,直到顺治14岁,他对奏折上的汉字含义都是一知半解,不懂汉字,自然无法处理朝政,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就要变成不学无术之徒,孝庄太后非常焦虑。 但在多尔衮的高压下,也没有多少人敢和他直接对着干,为了儿子,孝庄只能放任多尔衮的嚣张势焰,默默等待机会的来临。 在这期间,孝庄将与外界联络的任务,交给办事麻利,为人稳重的苏麻喇姑。苏麻也没有辜负孝庄,每次都将孝庄布置的任务很好地完成。 苏麻喇姑的这个举动,在当时其实担着很大的风险,稍有不慎,不仅仅是她,连带孝庄、顺治二人的性命都会有危险,可见孝庄对她的信任,也能看出苏麻的能力。 但顺治却看不懂母亲的苦心,加上坊间的各种流言,顺治与孝庄之间的关系不算融洽,经常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很多时候,都是苏麻喇姑充当了调解员的角色,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顺治帝不是一个好儿子,同样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1655年,北京天花肆虐,当时才2岁多的康熙不幸中招。 对清初的统治者来说,天花和阎罗王没什么两样,一旦沾上,基本就难以活命。 每到天花流行的季节,皇上都要远驻南苑,甚至跑到长城外的草原上去“避痘”。但这并不能减轻他们对天花的畏惧心理。 所以,知道小康熙染了天花后,顺治毫不犹豫地把他送出了宫外。顺治这样的做法,等同于抛弃这个儿子。听着小康熙撕心裂肺的哭声,苏麻喇姑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到宫外去照料康熙。 但这个提议却被顺治拒绝,理由时她需要留在宫里照料太后。于是,一直到康熙出痘痊愈返回皇宫,苏麻喇姑每天骑马往返皇宫和玄烨避痘所之间,无论刮风下雪。 按当时的规定,除了照料小康熙的侍从,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去见他,于是苏麻喇姑又充当了他的启蒙老师这一角色,手把手教导他写满文,识蒙文,还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苏麻喇姑,就没有后来的英主康熙皇帝,也不会有康乾盛世。 康熙晚年时回忆起这段岁月,也说,如果没有苏麻喇姑的照顾,自己可能早就不在了。 为报答苏麻喇姑当时的照顾,康熙不仅称她为“额涅”,即额娘、母亲的意思,还允许她可以骑马,随意穿梭在紫禁城,有清一代,只有苏麻喇姑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 1705年8月,苏麻喇姑病重,按规定,为防止传给他人,在宫内服役者和下层嫔妃,凡患重病,一律移居他处,当时康熙正在塞外秋巡,听到消息后,连忙下旨让苏麻喇姑留在宫内,并嘱咐太医好好照料。 可苏麻喇姑却不愿意服药,康熙急了,就让太医将药混入鸡汤中给苏麻喇姑服用。还特地指示诸位皇子对苏麻喇说,他送来的是草根,不是药。 但苏麻喇姑还是坚持不肯服用,她对皇子们说:“我一生不服药,这虽然是草根,但也是药。阿哥们把我的话回禀主子,他懂得我的心思。” 原来,在康熙得天花的时候,为了让他能痊愈,她曾向上天祈祷,只要康熙能好过来,她愿意终生不服药,所以,无论皇子们怎么劝说,她都不肯吃药。 同年9月,90多岁的苏麻喇姑病重不治。康熙知道后,大感悲痛,担忧自己赶不回去,特地下了一道圣旨,暂不下葬,等他回京见过遗容后再举行葬礼。 康熙回京后,以嫔礼为苏麻喇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出殡那一天,几乎所有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对一位宫中服役者来说,这一规格是超常的。 苏麻喇姑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传奇,作为孝庄的陪侍,她历经四朝,亲身参与了许多历史事件。 虽然只是一个侍女,却备受后人的尊重,她不仅是康熙的启蒙教师,也被他视为至亲,当她逝世时,所有人都为她哀痛。做宫女做到她的份上,这一生也是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