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对清朝有过什么误解? 清朝的老百姓识字率低得令人发指。 我一直以为这是封建时代的常态。 后来看的文献多了,我才知道,这特么是清朝的特色。 古代社会,老百姓虽然没有条件都去接受长期教育,但也会接受蒙学教育。 所谓的蒙学教育,就是基本的识字和常识教育。 自从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后,中国人的教育意识就越来越强了。 到了汉代,中国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无论官办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欣欣向荣了。 汉代,建立了中央-郡-县的多层次官办教育。 汉朝的公立学校,学生的读书名额虽然不多,一个县往往只有几百个名额,但是免费的。 而且汉朝的公立学校,教学形式非常的自由,甚至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都会根据学生的生产,生活来调整——因为平民需要帮家里干活。 而汉朝的私立教育就更普遍了,一个学校几百上千人,很常见,上万人的也有。 就算是家里很穷,即没办法把孩子培养到公立学校,又没办法送去私立学校的,也会接受一定的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是汉代政府大力推广的基础教育。 具体方法是由政府推出官方蒙学教材,由乡政府组织吏员对儿童进行不定期、非长期的蒙学教育。 这些蒙学教材,一是让儿童掌握一些基础的汉字;二是让儿童掌握一些基础的地理、生物、医学等科学常识。 所以汉代的文物,经常会有工匠的刻字,用来作为质量溯源凭证。甚至有的文物还会发现工匠们写的打油诗和蒙学教材里的句子。 综上,汉朝虽然不能保障所有人都识字,也不能保障识字的人都能掌握很多的汉字,但政府仍旧是努力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老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就是国家的第一战斗力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