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孩子明明有班级名列前三名的头脑,但他总是不愿意主动学,导致偶尔会考成倒数前三名,

孩子明明有班级名列前三名的头脑,但他总是不愿意主动学,导致偶尔会考成倒数前三名,怎么办? 题主目前的思维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基础教育,尤其是对学龄期孩子的教育。 请不要误会,这并非是某种指责或者贬低,也并非是在刻意针对, 我只是单纯想阐述一个事实,这也是题主和其他所有不适合教育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缺乏对这个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敬畏,对于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他们会用一种类似于宗教迷信的方式进行分析。 以“学习”为例,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 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不可缺少,无论高智商人群还是平均智商人群,无论所谓的“优生”还是“差生”,每个人的有效学习都是按照“理解-记忆-运用”的步骤进行,只是智力和教育资源等因素会影响每个步骤的速度和效率, 比如你的智力超出常人或者所在环境的教育资源丰富,你在知识的理解阶段会比其他人轻松,效率也更高, 如果你的记忆力好,或者你有更科学的复习计划,你在记忆阶段的效果肯定会比别人好, 如果你能根据考试的命题特点精准高效地刷题,你在应用阶段取得的成效也将超出常人,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良好的学习进程。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最科学的方法是先理解学习的本质,然后利用自己作为成年人更理性的眼光来分析孩子当下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比如发现孩子跟不上上课节奏了还在硬跟,搞得之前学的内容来不及复习,新的内容又听不懂,最后欠账越欠越多, 这时候就应该及时插手,打断这个恶性循环,给他准备不同阶段、不同难度的网课,让孩子自己琢磨一下,看看从哪里开始掉的队,然后从那里开始慢慢补。 如果发现孩子说自己背了总是忘,都要背崩溃了,我们就应该在他闷着头硬背的时候告诉他: 遗忘是人脑的正常现象,是人体的客观规律。针对那些我们不想忘记的事,你要根据这个客观规律,按照自己的遗忘曲线科学地为自己设置复习计划, 比如你背完某个知识点时应该记录一下此时的时间,然后在间隔1分钟、5分钟、10分钟、24小时、3天、10天、1个月后复习,这样基本就能形成永久记忆,这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我们先发现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然后尊重它、认可它、理解它,再以它为依据为教育对象提供指导, 但题主完全不在意这些,她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幻想和脑补强加在孩子身上。 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把孩子软禁在房间里,关了20天,最后发现孩子的成绩确实提高了,便认为自己掌握了教育的真谛。 这种方法不能说没用,但我必须指出一点:这种方法起作用的本质是三个偶然因素的叠加,这三种因素但凡少一种,她都会收获一个成绩差且有人格缺陷的孩子。 1.学习内容本身简单。 2.题主的孩子年纪小。 3.题主孩子性格温和。 题主的孩子在读小学,且年级不高,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不强,天然服从父母的指令,不容易有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再加上低年级的课程理解门槛低,靠死记硬背也能有效果,所以像题主这样直接将孩子关禁闭的教育方法确实能起作用。 但很多像题主一样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一点,他们只看到了这种方式带来的短暂成功, 他们觉得孩子的进步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正确,而不是因为三个偶然因素的叠加。 他们就像斯金纳的鸽子和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将偶然因素带来的正反馈视为客观规律,然后对其产生宗教般的崇拜,将这种方法反复强加于孩子,试图复现小学时的“辉煌”。 等到了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开始摆烂、自暴自弃时,孩子的家长们就会露出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悲愤地大吼: “唉,这个孩子明明有考清华北大的天赋,但就是不肯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