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2年,两名开国少将带着6万多人叛逃到苏联,而毛主席知道后只说了8个字:“愿

1962年,两名开国少将带着6万多人叛逃到苏联,而毛主席知道后只说了8个字:“愿意走,可以欢送嘛!”   参考资料:西陆网——中苏边境3万国人想回国,为何被武挡在国外2018-09-17 1962 年,边境线上人头攒动,一场震惊中外的叛逃事件悄然拉开序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提上了日程。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我国在少数民族教材的编写方面经验不足,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决定暂时采用苏联的教材。谁也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为日后的边境动荡埋下了隐患。   苏联的教材里,竟然暗藏玄机。他们别有用心地在教材中夹带私货,宣扬“祖国是苏联”的思想,企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新疆地区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一些不明真相的新疆群众对苏联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误认为苏联才是自己的“祖国”。   其实,苏联对我国新疆地区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沙皇俄国时期,他们就垂涎这片富饶的土地,多次试图染指。到了苏联时期,这种野心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他们利用教材进行思想渗透,只是其阴谋的一部分。   时间来到 1962 年,在苏联的暗中策划和煽动下,一场大规模的叛逃事件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爆发,史称“伊塔事件”。两位开国少将也牵涉其中,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蛊惑了大量的群众。一时间,边境线上人声鼎沸,成千上万的民众携家带口,赶着牛羊,浩浩荡荡地涌向中苏边境。   苏联方面更是推波助澜,他们架起高音喇叭,大肆宣传苏联的“美好生活”,描绘了一幅“遍地是黄金”的虚假景象,诱惑着边境线上的中国民众。他们声称苏联福利待遇优厚,物资丰富,只要过去就能过上天堂般的生活。在苏联的蛊惑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叛逃的队伍。   据统计,当时新疆二十多个县的居民参与了这次叛逃,总人数超过六万。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抛弃了家园,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道路。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有人主张采取强硬措施,阻止民众外逃,甚至建议将带头的军官就地正法,以儆效尤。然而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认为,强扭的瓜不甜,既然这些人执意要走,那就让他们走,不必强留。   于是,在没有遭到阻拦的情况下,六万多名中国公民顺利进入了苏联境内。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苏联宣传中的“幸福生活”。苏联当局并没有将他们安置到繁华的城市,而是把他们分散到了偏远的农场、牧场,甚至还有一些人被送到了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   那些曾经满怀希望的叛逃者,在经历了现实的残酷打击后,才如梦初醒。他们发现自己被苏联的谎言欺骗了,所谓的“美好生活”不过是一场泡影。他们开始怀念故土,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那些参与策划和煽动叛逃的军官,也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被苏联当局严密监控,失去了自由,成为了苏联手中的棋子。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沦为了历史的罪人。   苏联解体后,这些曾经的叛逃者失去了利用价值,成为了无国籍的“黑户”。他们聚集在中俄边境,试图再次回到中国。然而,这一次,他们被拒之门外。中国的大门不会为背叛者敞开,他们只能在悔恨和绝望中度过余生。   这场发生在 1962 年的边境叛逃事件,给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那些参与叛逃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更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