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随着几声枪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号称“第一悍匪”的白宝山被依法执行死刑。白宝山怀有强烈的报复社会心理,在1996年到1997年期间杀害多名警察,打伤多人,期间辗转北京新疆两地,多次逃脱。最终在北京被捕入狱,次年被执行死刑。 (信息来源:轰动全国的白宝山案:杀人魔袭击哨兵抢夺枪支——齐鲁网.2013.6.25 白宝山千里杀人案实录——城市快报.2012.8.15) “砰!砰!砰!”几声沉闷的枪响划破长空,一个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悍匪”的男人,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他叫白宝山,一个名字,在那个年代,足以让人们闻风丧胆。他到底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让警方如此大动干戈?又是什么让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白宝山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时候还算老实本分。年轻时,他结了婚,有了孩子,日子虽然清贫,倒也算过得去。可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 1983年,因为参与了几起盗窃和抢劫案,他被判处了4年有期徒刑。后来,在新疆服刑期间,又因为狱友揭发他偷玉米和衣服,被加刑10年。这漫长的牢狱生涯,彻底改变了他。 在狱中他目睹了太多黑暗,也学会了更多犯罪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开始扭曲,对社会充满了仇恨。他觉得,是这个社会抛弃了他,让他遭受了这么多苦难。于是,一颗复仇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埋下。 出狱后的白宝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了。他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透着一股狠劲。他没有去找工作,也没有回老家,而是开始策划他的复仇计划。他要报复社会,报复那些他认为对不起他的人。 他把目标对准了警察和军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压迫。他要让他们也尝尝失去亲人的痛苦,要让他们也感受到恐惧。 从1996年3月开始,白宝山像一个幽灵一样,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疯狂作案。他先是在北京袭击了哨兵,抢走了步枪。然后,他又在河北徐水,袭击了当地的军队和警察,造成多人伤亡。他抢夺枪支,抢劫钱财,手段极其残忍。 他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新疆边疆宾馆门口,持枪抢劫了巨额现金,并打死打伤多人。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上弥漫着恐怖的气氛。白宝山,这个名字,成了人们口中的噩梦。 为了抓捕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警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成立了专案组,调集了大量警力,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那时候,大街小巷都贴满了白宝山的通缉令,悬赏金额也一再提高。警察们不分昼夜地巡逻、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 他们甚至动用了直升机,进行空中侦察。整个社会都动员起来了,人们互相提醒,注意安全,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报警。那段时间,人们的生活都被蒙上了一层阴影,生怕自己成为白宝山的下一个目标。 在白宝山的犯罪过程中,有一个女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情妇谢宗芬。谢宗芬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四川女人,在认识白宝山之后,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被白宝山的“魅力”所迷惑,对他言听计从,甚至成为了他的帮凶。 她帮白宝山踩点,帮他运送枪支弹药,帮他处理赃款赃物。在白宝山犯下的多起案件中,都有谢宗芬的身影。她就像白宝山的影子一样,紧紧地跟随着他,一起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白宝山和谢宗芬的犯罪行为,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在警方的严密布控下,白宝山在北京的住处被发现。面对警察的包围,白宝山还想负隅顽抗,但最终还是被制服。谢宗芬也在四川老家被抓获。至此,这个震惊全国的系列案件,终于告一段落。 1998年4月,在新疆乌鲁木齐,白宝山被执行死刑。随着那几声枪响,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恐惧的“悍匪”,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他的罪行,也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白宝山案件,给当时的社会治安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军队和警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枪弹分离”制度。 也就是说,哨兵在执勤时,枪支和弹药是分开保管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枪支被抢,也减少了哨兵被袭击的风险。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宝山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警示。它告诉我们,仇恨和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灾难。只有用爱和宽容,才能化解矛盾,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