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来源: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2016年,一则关于是否要斥资2000亿元人民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消息,彻底炸开了锅。一时间,赞成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杨振宁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竟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公开表示反对建造这个大型粒子对撞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被一些人寄予厚望的“大国重器”,真的不值得我们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吗?   要弄明白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大型粒子对撞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原子粉碎机”,科学家们利用它将极小的粒子,比如质子、电子等,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让它们猛烈地撞击在一起。 通过观察撞击后产生的各种碎片和现象,科学家们就能像侦探一样,一点点揭开物质最深层次的奥秘,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规律。   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事实上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粒子对撞机的功劳。我们可以把粒子对撞机想象成一个超级显微镜,只不过这个显微镜不是用来看细胞或者细菌的,而是用来观察比原子核还要小得多的粒子。 通过这个超级显微镜,科学家们可以窥探到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组成单元,进而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粒子对撞机在物理学领域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就曾在2012年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发现填补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一块重要空白,也为相关科学家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没有对撞机,就没有当代高能物理的辉煌。   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要想看到更小的粒子,就需要建造能量更高、规模更大的对撞机。 这就好比我们要想看清更远处的风景,就需要使用倍数更高的望远镜一样。然而,建造和维护这些庞然大物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入,让许多国家都望而却步。   这正是杨振宁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建造这样一个庞大的科研装置,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而这些钱如果用在其他地方,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杨振宁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当时的估算,中国如果要建造一个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类似的大型粒子对撞机,总投资可能会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门都感到压力山大。要知道,这笔钱可以用来建设多少所学校、多少家医院,可以改善多少人的生活条件啊!   在杨振宁看来,与其将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科研项目中,不如将这些钱用在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上。 比如我们可以用这笔钱来改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可以用这笔钱来提升医疗水平,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们还可以用这笔钱来治理环境污染,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杨振宁还提到了美国当年建造超级超导对撞机(SSC)的失败案例。这个项目最初的预算是30亿美元,但在建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预算不断攀升,最终竟然飙升到了80多亿美元。 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使花费了如此巨额的资金,这个项目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叫停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烂尾工程”。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大型科研项目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因此,在决定是否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确保这个项目是真正值得我们投入的,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而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