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士兵们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铜纽扣,随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位曾经备受苏联人爱戴的领袖,在他逝世8年后,地位便从天堂坠入地狱,问题究竟出在苏联人还是斯大林身上? (信息来源:央视国际2006.12.8原克格勃将军揭秘:斯大林遗体仓促移出列宁墓始末) 1961年的一个深夜,莫斯科红场静得出奇。往日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广场,只有几队士兵在广场上忙碌着,却又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声响。 谁能想到,他们正在执行一项惊天动地的任务,那就是将苏联曾经的最高领袖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并将其重新安葬。这位曾经被无数苏联人顶礼膜拜的“慈父”,在他逝世仅仅八年后,为何会遭遇如此“待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要说起斯大林,那可是苏联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在他的领导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工业强国。 二战期间,面对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斯大林更是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带领苏联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时候的苏联人,对斯大林那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爱戴。在他们心中,斯大林就是苏联的守护神,是带领他们走向光明未来的伟大领袖。 斯大林的画像被悬挂在千家万户,他的名字被无数次地提起,他的语录被人们奉为圭臬。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斯大林在苏联人民心中的地位,简直就如同神明一般。 然而,这一切在斯大林去世后,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关于斯大林执政期间的负面信息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开始谈论起他在大清洗运动中的过激行为,开始反思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政策。曾经的“慈父”形象,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被安放在了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与列宁并列,供人们瞻仰。在最初的几年里,前来瞻仰斯大林遗体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曾经的领袖。 然而,到了1961年一切都变了。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做准备,红场提前进行了彩排。但这次彩排,却非同寻常。在彩排的名义下,红场被严密封锁,只有少数经过严格挑选的士兵和军官被允许留在现场。他们接到的任务,是执行一项绝密行动,就是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 这项秘密任务由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下令。为了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赫鲁晓夫挑选了最可靠的人手,并利用阅兵彩排作为掩护,将红场完全封闭,以防止任何外界干扰。 夜幕降临,红场上,士兵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在克里姆林宫的围墙脚下挖掘新的墓穴,另一组则小心翼翼地进入列宁墓,打开了安放斯大林遗体的水晶棺。他们迅速而又谨慎地将斯大林的遗体移出,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任何大的声响。不到一个小时,这位曾经的伟大领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红场“消失”了。 斯大林的新墓地,位于克里姆林宫围墙脚下,与其他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墓地并列。他的墓碑异常简朴,上面只刻着“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几个简单的字,没有任何关于他生前职务和荣誉的描述。 更令人唏嘘的是,斯大林遗体上的金质纽扣被换成了普通的黄铜纽扣,象征着他曾经获得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的金质勋章也被摘除。这番操作,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淡化斯大林的功绩和影响力。 赫鲁晓夫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认为斯大林在执政期间滥用职权,发动了大规模的镇压行动,严重背离了列宁的建党原则和治国理念。他认为,斯大林的遗体不应该继续安放在红场中央,接受人们的瞻仰。 为了确保这项决定能够顺利实施,赫鲁晓夫提前与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们进行了沟通,确保大多数人支持他的主张。最终,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关于迁移斯大林遗体的提案被顺利通过,没有遇到任何反对意见。 斯大林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曾经亲手缔造并领导的苏联,会在他死后如此对待他。他的一生,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领袖,带领苏联走向了强大;也有人认为他是冷酷的独裁者,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