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才女苏雪林,结婚36年,拒绝与丈夫同房。丈夫离世后,她坚持守寡38年,一生未育。

才女苏雪林,结婚36年,拒绝与丈夫同房。丈夫离世后,她坚持守寡38年,一生未育。直到102岁时,她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吐露了实情。

102岁的苏雪林,坐在自己曾经的婚床上,抚摸着古老的木纹,泪水滴落在手背上。她喃喃自语:“我对张宝龄真的有一辈子的亏欠。”

谁能想到,这位民国才女、曾被称为“文坛常青树”的传奇女性,竟会在暮年道出对亡夫的内疚?这句话,揭开了她一生最隐秘的情感纠葛。

苏雪林,原名苏小梅,189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的一个书香世家。

她的祖父曾是清朝末年的县令,家中藏书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然而,这一切对她来说,却是一道无形的枷锁。祖母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不允许家中女孩接受正式教育。苏雪林只能偷看哥哥和叔叔的书,偷偷学习。

7岁那年,她被允许跟着兄弟们在家里的私塾里“旁听”,但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背诵经典,甚至连写字都被限制。

稍大些,她便被要求回家“习女工”,彻底与书本告别。但这个小女孩的叛逆种子早已种下,她每天趁人不备,翻阅《西游记》《三国演义》,甚至通读《聊斋志异》。文学的世界点燃了她对知识的渴望。

到了15岁,安庆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招生。苏雪林得知这一消息后,坚决要求报名。但祖母以“女子入学有失家风”为由极力反对,家族长辈们也纷纷劝阻。

眼看梦想破灭,她情绪激烈,甚至以跳崖相威胁。最终,在母亲的支持下,她如愿以偿,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女师。

在校期间,苏雪林每年都拿第一,才名远播。

她也逐渐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但童年的压抑和抗争,深深埋下了她对传统家庭的反感与疏离。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为她日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就在苏雪林意气风发、向着自由理想迈进时,家中的另一场封建桎梏向她袭来。

16岁那年,祖母擅自为她订下婚约,丈夫是江西南昌一位富商之子张宝龄。当时的苏雪林尚懵懂无知,对婚姻没有概念。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她逐渐明白这桩婚事是对她人生自由的彻底剥夺。

为了推翻这段包办婚姻,苏雪林写信给父亲,试图诉说自己的意愿。

然而,父亲严词拒绝:“婚约已定,岂容更改!”无奈之下,她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学业。

她通过努力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赴法国留学的机会。远在异国的日子里,她与未婚夫张宝龄书信往来,但两人始终没有共鸣。张宝龄在信中谈及现实与责任,而苏雪林则憧憬文学与自由。两人的世界,如同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

1925年,苏雪林的留学生涯因母亲病重而提前结束。回国后,母亲力劝她完成婚事:“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忍心让我带着遗憾走吗?”苏雪林终究没能抗拒母亲的请求,与张宝龄结婚。

婚后初期,苏雪林与张宝龄一起住在苏州天赐庄,还曾有过一段短暂的甜蜜时光。

张宝龄为她设计了一栋船型小楼,夫妻俩在院子里种花种菜,养鱼养蟋蟀。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为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提供了灵感。然而,这段美好的日子不过维持了一年多。

两人性格上的差异迅速显现。

苏雪林浪漫多情,喜欢诗意的生活,而张宝龄则是一个务实的理工男。

一次赏月时,苏雪林兴致盎然地感叹:“今晚的月亮好圆啊!”张宝龄却冷冷回应:“再圆也没有我用圆规画的圆。”苏雪林心灰意冷,渐渐与丈夫疏远。

更令她难以忍受的是,张宝龄希望她承担起传统妻子的角色:做饭、操持家务、伺候丈夫。

而苏雪林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在她看来,婚姻应该是精神的结合,而不是世俗的负担。于是,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同居不同寝。此后36年,他们一直过着分居的生活。

1961年,张宝龄去世。苏雪林的生活并未因此发生明显变化。

在她看来,张宝龄早已退出她的生活,两人多年不见,她甚至没有出席丈夫的葬礼。然而,张宝龄临终前仍对她念念不忘。他舍不得丢弃苏雪林亲手编织的围巾,甚至制止侄媳妇将围巾拆掉改成毛衣。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在意,张宝龄低声说:“这是她唯一送我的东西。”

张宝龄去世后,苏雪林没有再婚。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与学术研究中,成为一位“文坛常青树”。

她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始终对感情避而不谈。外人以为她是放不下这段婚姻,其实她心里明白,这是一种自我救赎。

1998年,102岁的苏雪林回到故乡安徽太平。

她坐在当年的婚床上,泪流满面地喃喃:“到家了,我不走了。”当有人问起她对婚姻的看法时,她罕见地流露出悔恨的情绪:“我对张宝龄真的有一辈子的亏欠。”

这句话,像是一生的总结。她曾因追求自由而拒绝接纳丈夫的爱,也因自己的冷漠错失了彼此和解的机会。也许,在漫长的岁月中,她终于意识到张宝龄的体贴与包容,只是已无从弥补。

1999年,苏雪林在台湾去世,骨灰被送回家乡,安葬在母亲身旁。她的墓碑上刻着“棘心不死,绿天永存”,如同她的一生,充满矛盾,却又如此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