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消息,陕西没有发现1万年以前旧石器到新石器早期过渡阶段的陶器。
根据复旦大学的研究,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古人父系染色体均为D系,不是现代中国汉族常见的O3-M122+。
需要指出:在现在的印度洋安达曼小矮黑人父系单倍体纯为D,平均身高1.53米,曾经在一期灰坑碳十四测定为7000年前的中国甘肃创造了著名的大地湾文化。
大约6300年前,矮黑人创造的半坡文化彻底在关中绝迹。此后,关中的半坡文化被来自东部的河南庙底沟文化代替。
河南汝州阎村出土的一种伊川缸“鹳鱼石斧图”当时生动地记录了鸟图腾的东部黄帝庙底沟部落战胜鱼图腾的炎帝半坡部落的结局。
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入选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坡遗址发现的占地516平方米带回廊的特大型房基遗址,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单体建筑面积之最。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入选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版筑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是华夏文明的正脉。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早期中国从河南这里出发。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两项入选。至此,河南入选项目总数达到了55项,用华为老总余承东的话说,在全国遥遥领先。
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为中原大地上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勾画出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一次次入选,印证了河南文物大省、考古强省的实力,实证了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彰显了河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河南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在文明起源阶段,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生活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原地区呈现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突出特质。
自新石器时代早期李家沟文化至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龙山文化,中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清晰,同周边文化兼容并蓄,文化持续繁荣,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模式,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从古国到王国,中原率先进入了夏商周王朝时代。
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密李家沟过渡阶段遗址,包含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叠压关系的地层剖面,距今约1万年左右。
在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时代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开始萌芽,中华文明的起源迈开了第一步。
距今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几乎继承了贾湖文化全部的器类组合,具体器形则有一定的改造,贾湖文化无疑是裴李岗文化的直系源头。
裴李岗文化等将族人墓葬置于特别选择的墓地,有序排列,土葬深埋,装殓齐整,随葬物品,体现出对死者特别的关爱和敬重。
在中国,不管后来社会怎样重组,政权如何变幻,但基于祖先崇拜的“根文化”依然长久延续,裴李岗时代得以强化的祖先崇拜实际上成为古代中国“有中心多支一体”文化格局数千年连续发展的关键原因。
在以裴李岗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淮河流域出现族葬,应当是当时祖先崇拜观念和现实社会秩序显著强化的反映,且应当已经出现对祖先的顽强历史记忆。
石峁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人面形器所代表的偶像崇拜传统,是神庙、神坛、神祠、神像所代表的神祇偶像崇拜传统。
但是,无偶像祖先崇拜在夏、商至西周形成严格的宗法制度或宗族制度,并延续至近代。
作为无偶像祖先崇拜,族葬习俗的源头实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岗时代,当为祖先崇拜观念加强的反映。裴李岗文化等能够短期内有序安排族人墓葬,并长期(数百年之久)坚持在一个墓地(祖坟墓)埋葬,体现出对祖先的顽强历史记忆,可能也为后世子孙在这块地方长期耕种生活提供了正当理由和“合法性”。以裴李岗和水泉墓地来说,都至少有群、区和墓地三个层次,可能对应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社会组织。
裴李岗文化这种祖先崇拜传统流行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并影响至中国新石器时代大部分文化。
贾湖遗址多次发掘,已经发现500多座墓葬,人骨保存相对较好,年代延续最长,可分三期,其中中、晚期有五六片相对独立的公共墓地。
公元前6200~前5000年之间,中国的新石器早期开始出现有一定秩序的公共墓地,而以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中晚期的公共墓地年代最早、数量最多。
裴李岗的114座墓葬,可明显分为东、西二区,东区还可以分为两群,每群墓葬成排成列,有的群中心是一座较大型的早期墓葬——可能是重要先祖墓葬。据分析,裴李岗墓地总共延续了100多年,每群墓葬所代表的日常人口数在10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家族的规模,而整个墓地所代表的日常人口数最多的时候在30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小氏族。裴李岗墓地,每期延续时间被推测在30~60年左右,每期墓葬自身之间少见打破关系,墓地总共延续约100多年。
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膨胀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奠基。
从全球范围看,距今8200年是个重要的气候节点,有过一次明显的冷期,之后气候转趋暖湿,在考古上正好对应裴李岗时代。以河南为中心的裴李岗文化发展很快,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和周围文化交往过程中,逐渐把其他四个文化区联络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文化整体,这样就有了一个早期中国文化圈的萌芽。
黄河中游地区属于“深腹罐—双耳壶—钵文化系统”的裴李岗文化,位置居中、实力强劲,和周围地区发生交流并对外施加影响,将四大文化系统初步联结为一个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从而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
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萌芽于大约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正式形成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展现了史前中国演进的宏大历史脉络。
距今8000多年后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加速,可能受到长江下游上山文化的陶壶等泥质陶器的影响,裴李岗文化出现泥质陶,裴李岗文化人群的西进催生了渭水和汉水上游地区白家文化的诞生,裴李岗文化向北对华北的磁山文化、向南对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都有影响。
正是由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发挥了纽带作用,四个文化系统初步联结为一个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
裴李岗文化中晚期,向西拓展,进入关中地区。
裴李岗文化向西北发展进入到渭河流域和汉水流域,参与形成了老官台文化。白家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西进并与当地土著结合的产物,其族葬习俗和裴李岗文化近似很容易理解。
距今7000年前,典型的裴李岗文化因素,例如假圈足碗和壶等,进入关中地区,成为老官台文化转化为半坡文化的动因。
目前发现的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遗址,除了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以外,还有长葛市石固遗址、新安县荒坡遗址、渑池县班村遗址、邓州市八里岗遗址等。
在贾湖一期遗存之前,在河南发现的近万年的文化遗存,先有舞阳大岗细石器遗存,后有新密李家沟有陶遗存。
类似大岗的细石器文化在李家沟被叠压在有陶遗存的下面。
距今大约9000年前,中国东海古大陆架种植水稻的古人扩张西迁,在河南舞阳创建了贾湖一期遗存。
贾湖一期先民北上扩张,压缩了大岗一类细石器人群的生存空间,使其退出了华北南部地区。
贾湖一期遗存偏早时段主要分布在淮河和汉水中游一带(舞阳贾湖遗址、邓州八里岗遗址),偏晚时段往北往西分布到了豫中(长葛石固遗址、伊川白土疙瘩遗址)和豫西(渑池班村遗址、新安荒坡遗址、济源长泉遗址),成为裴李岗文化和人群的主要来源。
考虑到贾湖一期遗存的陶器、石器以及生业形态均与裴李岗文化有继承关系,甚至贾湖一期墓葬中死者头侧放置陶壶的习俗也是裴李岗文化中常有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裴李岗文化乃至人群主要来自贾湖一期。
从现有资料分析,贾湖一期遗存偏早时段主要分布在淮河和汉水中游一带,偏晚时段往北往西分布到了豫中和豫西,已经覆盖了迄今所知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
根据碳-14测年校正数据,大致可以把裴李岗文化第一期的年代范围定在公元前6470—前5800年之间。
由于8200年前的降温事件的影响,贾湖一期人群迁徙到了别处。一两百年后裴李岗文化人群(很可能是贾湖一期先民的后裔)南下,占据了贾湖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约为距今7800~9000年),属于河南豫中裴李岗文化的一种类型。
贾湖遗址墓葬层层叠压或打破,最多达6层,葬式复杂,有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或多人合葬,还有许多单人或多人二次葬,仰身直肢一次葬与多人二次葬的合葬,墓向以西为主,266度~275度之间占半数以上,表明贾湖人已有较强的定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