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57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唐代的进奏院是唐代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地方和中央的信息传递机制,它在民间的反馈和从上至下的“圣旨”方面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虽然在成立之初,进奏院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行政机关,连一个独立的政府职务都没有。
但是随着大唐的实力和与周围部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唐内外的局势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而在此过程中,“进奏院”也逐步显露出其自身的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并最终起到了连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作用。
一.演奏厅的由来777年,为强化对地方的统治,唐代中央政府决定在长安设立一个由各地组成的“邸署”,这个把中央和地方联系起来的最早的组织叫做“留后”,而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的官员,又被称作“留后使”。
据《旧唐书代宗本纪》记载,“甲寅,道馆以上都之事,名为留后,又称进奏院。”
《文献通考·职官·六院四辖·进奏院》中,端临有一句话:“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外部情势日益复杂,中央迫切需要厘清国内、国外各部族的管理体制,因此,设立奏院的目的便在这里。
在周时,进奏院被称为“邑”。历史上有“方伯朝见皇帝,有汤沐邑。”《西汉会要》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每一郡都有府邸,故有奏章,以待朝。”唐代的进奏院就是“邸”。
早期的后院,并不是只存在于皇城长安,而是在洛阳,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长夏门东面,有一条街道,名为兴教坊,是李师道的后院。”不过,与前朝的留后院、府院不同,进奏院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而且还更加明确。
但也有一段时期,有好几个官员同时面见皇上,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在此过程中,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进奏院的消息传递功能柳宗元曾经说过:“所以,执掌书院的人,都要经历一次,登上太清宫,仰望神灵,通晓一切。”这说明,身为一代御史,他有资格进入朝堂,面圣。
而“内外相通”,更是证实了我们的猜测,“进奏院”的职责,就是把藩郡与中央的统治者连接在一起,作为两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进奏院向朝廷汇报和上报各郡县的情况,通常都是以书面形式传达,也就是所谓的“进奏院状报”,其内容极为丰富,可以概括为如下:
1.从上到下的信息分发
从上到下,呈呈呈上,呈上呈上,呈上呈下之势,呈上的状告内容极为丰富,从大典到婚礼、丧事,应有尽有。
比如皇上向龙堂求雨的时候,臣某奉上都院御史大夫韩述状报,下了大雨,亲自去了一趟龙堂。
又比如,皇上接受朝觐之类的大事:“臣得本州呈上,说元日皇帝在御含殿受到了朝觐。”
从表面上看,这些表面上最基本的事情,是地方政府了解中央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经过层层传递的信息,也逐渐向民间传播,为以后的野史、新闻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种不良的信息,国家和地区的稳定问题得到了解决。
2.从底层向上层传递情报
从唐代的进奏院资料来看,不管是狩猎,还是在战场上厮杀,都要向朝廷汇报。
比如边关的战功报告,“微臣在上奏朝廷,说有一天,剑南节度使韦皋状,要攻打吐蕃。”
又比如,有官员说,天上有祥瑞之兆:“臣子有一封奏折,上书上奏,恭喜醴泉县建陵白城,得到一头白鹿。”
我们不知道这些情报的真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进奏院在整个情报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零散信息,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早期间谍活动的由来
进奏院是当时最大的情报收集和整理组织,常常利用暗中的方法,为朝廷所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谍报”的雏形,也是第一份《开元杂报》的诞生。
《开元杂报》是由进奏院的工作人员创办的,内容广泛,从野史、政治、军事、朝堂上的八卦,因为涉及到很多敏感的问题,所以这份报纸往往会不定期地刊发,每一期都是用一种字体写成的。
《开元杂报》与今天的民间报纸不同,它是专门为官吏和节度使设立的,发行的次数极少,而且传播渠道也很少,所以很少有文献记载。
近代历史学家仅从孙樵在唐代所著的《读开元杂报》一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唐朝的进奏院,在中国古代的间谍历史上,有着远超李辅国“察事厅”的历史,它的历史、规模、人员、作用,都是前世所没有的。
据史料记载:“吏部尚书,时房启除巡抚使,府吏潜逃,使印书,传书,传,传。”这就是进奏院的隐密性和时效性。
《开元杂报》的出版,成为中国史学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它的创立不仅为中国报刊提供了来源,也为中国古代宫廷与地方间的谍报提供了一个先河。
各地藩镇通过进奏院来收集中央京师的消息,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十分的及时,而且朝廷还会通过进奏院,对地方官员,特别是节度使的行踪和行动,唐朝的进奏院曾经是朝廷与地方之间的一个筹码。
4.货币兑换和政府机关的经济事务
柳宗元在《进奏院》一文中写道:“每一次诸侯述职,都要有一座楼阁。朝觐是修身养性的地方,会计是政务的地方。”这说明,进奏院还是负责财政和支出的。
除了这些,商人们到了京城,都会去进奏院换取货币,根据历史记载,贞元二十年,坊市以绸缎、绸缎、丝绸、杂货、钱币。宪宗因银子不足,又禁止使用青铜器。时商贾入京,请诸将入京,诸军、使、富户,皆以轻装,集券而来,号为‘飞币’。”
商人们到了京城之后,很有可能会被禁止用铜钱进行交易,他们需要向朝廷的官员们申请,将自己的货币抵押成一张大额的银票,在那个时候,就叫做“飞钱”。
可见,作为官办的外汇兑换机构,诸道进奏院在京城间流通流通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进奏院还负责各地官员在京中遇到的财政问题,比如地方官员的子女在财政上有困难,都是由进奏院来处理,据史书记载,“覃所费多,官府听过,公令只够。”
同时,他还负责给京城的官员们买房子,和朝廷有联系,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从财政上来说,进奏院曾经是京城里最有权势的机构。
进奏院的前身、后院,在秦汉时代已有文献记载,但唐代的进奏院对此仍有较大的革新与贡献。
作为一个中心和地方的中心,除了最基础的联系与传递之外,还包括了军事、政治、朝堂、边境官员的子嗣。
从情报的角度来看,进奏院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和平与稳定;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来看,“进奏院”开创了中国古代报刊业的先河,对后人的经验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资料:《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