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47年贺子珍回国后,她多次想见毛主席,但是这个愿望一直落空。
性格耿直的贺怡为姐姐打抱不平,她认为这样是不公平的,所以多次去请求毛主席,希望让贺子珍去北京。
但清官难断家务事,贺子珍此后几十年一直生活在南方,他想见贺子珍,也只有从照片上看一看,但时光匆匆,贺子珍已然变成了中年妇女。
图 | 贺子珍
和毛泽东结婚时不到20十月的井冈山,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上横行着几排大雁,成片的枫树把一条细长的小路遮挡着严严实实。
袁文才、贺子珍以及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带头在茅坪等待着毛泽东的到来。
此前,贺子珍就听说过山下有个毛委员,如今还真想一睹毛委员的风采。
等候不久,远远望去,几个人骑着马到跟前停下来,一个人高马大的男人朝着袁文才走过来,他就是毛泽东。
图 | 青年毛泽东(右2)、陈毅(右1)、谭政(左2)、朱良才(左1)在福建
贺子珍记得,当时毛泽东的脚上好像有伤,走路有点艰难,但他气度不凡,眼神里充满了坚毅。一边的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毛委员,我在武昌讲习所的老师。”
紧接着袁文才也开始介绍:“这位是贺敏学,这位是贺子珍,这是兄妹俩。”
毛泽东惊奇地盯着贺子珍,笑着说:“以后我们就是自己的同志了。”因为贺子珍当时年仅18岁,毛泽东误以为这是袁文才的女儿呢。
多年以后,贺子珍做了如下回忆:
他的头上是浓黑的头发,从中间往两边分开,皮肤黝黑,但掩饰不住他眼神里的刚毅,或许是因为长期走路的原因,他的脚上磨出了泡。
自从秋收起义以来,毛泽东面临走投无路的地步,最后选择来到井冈山和袁文才共创大事,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便成为了革命史上第一个星星之火。
在那个小茅屋的院子里,贺子珍第一次和毛泽东说话:“毛委员,欢迎你。”毛泽东也赶紧伸手,和贺子珍的手握在一起。
袁文才对贺子珍一顿夸,说贺子珍不仅写的一手好字,还会骑马打枪呢。
毛泽东点点头,笑着说:“我还以为这是哪位呢,想不到是我们自己的同志,还是个巾帼英雄,没有想到,井冈山真是卧虎藏龙啊。”
这句话不仅夸了贺子珍,把井冈山这块风水宝地也夸了个遍,贺子珍性格开朗,她微微推了一下毛泽东说到:“哪里哪里,以后还要毛委员多指教呢。”
从那以后,毛泽东便和贺子珍认识了。
由于当时毛泽东身边也没有个秘书,袁文才索性让贺子珍暂时去照顾毛泽东的生活起居,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和毛泽东接触多了,贺子珍发现了毛泽东的很多优点,他不仅善于读书,而且博学多才,懂得很多大道理。
有一次,贺子珍下山时听说毛委员喜欢看报纸,便带着战士们冲进地主家,拿回来很多旧报纸,毛泽东得知后感叹:“你可真行啊。”
半年后,毛泽东和贺子珍逐渐认识,在去永新县城做调查时,因为听不懂当地方言,贺子珍主动担任毛泽东的向导。
在永新,贺子珍带着毛泽东见了自己的父母,两个人的感情日益升温。
贺子珍和毛主席
回到井冈山后,经过袁文才的撮合,最后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了革命伉俪,陈毅和朱德便是最好的见证人。
或许贺子珍也没有想到,她在井冈山会遇到毛泽东,一如她曾对袁文才的妻子讲过的:“我一直梦见有个白马王子来找我了。”
虽然有点迷信,但反映了贺子珍对毛泽东的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仰慕的爱。
从1928年结婚以后,一直到19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十年的革命岁月,贺子珍受尽了苦难。
一方面,贺子珍接连生了多个孩子,身体的折磨还小,主要是她还要照顾毛泽东和孩子,家庭的重担让她一个妇女人家喘不过气来。
另外,在长征路上,贺子珍曾为了掩护战友,在敌人的炸弹落地前,她用自己的躯体把伤员掩护在身下,自己却身负重伤,后背被炸的血肉模糊。
当时长征路上,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只是把表面的弹片取了出来,体内的很多弹片一直存留。
毛主席也多次安慰贺子珍:“等到环境稳定了,我们就去医院做手术。”
时间来到1937年初,当时红军已经到陕北一年,贺子珍的第五个孩子娇娇也已经出生,贺子珍再次提出了这个愿望。
不曾想,她刚到了西安,还没有出发,便得知上海刚刚沦陷,无奈之下,贺子珍又转道新疆,去了苏联。
据说当时毛主席等让警卫员去多次劝说贺子珍,先回来延安再说,但贺子珍执意要走。
很显然,贺子珍离开延安的原因并非如此,但具体如何,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贺子珍这一走,对她的命运,对毛主席后来的经历,都有一定的影响。
1947年,贺子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祖国,此时中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内战再次爆发。
好在东北战场刚刚稳定,回国那天林彪亲自去迎接贺子珍,并告诉她近年来的变化,贺子珍面对这位昔日的战友百感交集,她告诉林彪,想尽快见到自己的家人。
林彪一方面给各个战区发电,希望寻找贺怡和贺敏学的消息,一方面又让李富春给毛主席汇报贺子珍的情况。
毛主席日理万机,淮海战役正打的如火如荼,他顾不上这些儿女情长,只是让警卫员去东北看看女儿娇娇,等到他真正抽出空来,已经是1949年春了。
实际上,贺子珍临走时并没有带走女儿,毛主席于1940年把4岁的娇娇送到了苏联陪伴贺子珍。
这一别,已然9年了。
看着眼前这个穿着时髦,浓眉大眼的女儿,毛主席高兴极了,光和娇娇照相就照了一下午,毛主席多次询问,你妈妈现在怎样了?
毛主席让贺怡转告贺子珍,以后就把娇娇留在北京了,可问题是,贺子珍怎么办呢?
贺怡为姐姐打抱不平,一直在说服毛主席,让贺子珍也来北京,毛主席曾说:“那就按照中国的老传统办吧。”
贺怡以为这是同意了,便带着贺子珍去北京,不料在石家庄遭到了阻拦,当地的同志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无奈之下,贺子珍被方志纯带着到南方去,一方面哥哥贺敏学在福建,陈毅在上海,自己的家乡也在江西,贺子珍同意了。
多年以来,贺子珍一直在这三个地方来回跑,唯一遗憾的是,娇娇已经在北京上学,贺子珍身边空无一人,寂寞和孤寂,成为贺子珍后半生的感慨。
据说1950年毛主席访苏回来路过哈尔滨时,还专门打听贺子珍的下落,听说贺子珍在上海,表示十分满意,又听说贺子珍一直没有工作,他曾嘱咐叶子龙:“怎么还不安排工作呢!”
回京后,毛主席曾给陈毅去电话,说贺子珍在上海的所有开销,都可以从自己的稿费中扣除。
陈毅则笑着说:“我们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
自从贺子珍回来,从未见过毛主席,她身体不好,精神也不好,怎么办呢?
毛主席睹物思人,想让女儿娇娇去看望贺子珍。
李敏和妈妈贺子珍
刚开始,毛主席让警卫员护送李敏,坐火车南下,后来李敏上初中后,毛主席便让她一个人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毛主席了解贺子珍的情况,都是从李敏的口中得知的。
一次李敏去南方看望贺子珍后,还和贺子珍合了影,李敏拿回来贺子珍的照片给毛主席看,其实已经大变样了,毕竟20多年没见了。
毛主席感慨说:“你妈妈变成这样了?”
李敏说:“爸爸,你是不是都快不认识了?”
毛主席摇摇头:“娇娇你不知道,你妈妈以前可苗条呢。”
李敏笑着说:“现在妈妈的腰,就像个大水桶。”
毛主席笑着脸上,痛在心里。
1959年中共中央要在庐山开会,会前这个见到了曾志,曾志提及,贺子珍一年前刚刚搬到了南昌,和庐山不远。
又得知,曾志还刚去看望了贺子珍,毛主席突然情到深处,他说:“我很想见见她,我们是十年的夫妻哦。”
随后,曾志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在大家的秘密安排下,派人把贺子珍接到了庐山。
贺子珍上山前,接她的人只是说让她去山上避暑,莫不想,她在这里见的人,正是朝思暮想的毛主席。
22年没有见面了,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感情呢?
他们到底谈论了什么,无人知晓,接她的水静同志清晰记得,贺子珍从毛主席的会客厅出来后,眼睛通红,大概是哭了很久。
水静曾问毛主席:“久别重逢的感觉如何?”毛主席却摇摇头说:“不行了,她脑子坏了,你还拿走了我的安眠药,你要跟着她寸步不离……”言语中,充满了担心和思念。
或许,贺子珍也没有想到,这次庐山重逢,居然成为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面。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逝世,贺子珍得知后,悲痛不已,她抱着女儿李敏痛苦:“你爸爸怎么好好的就没了?你怎么不去看看他啊。”
早在几个月前,贺子珍就从电视上得知了毛主席病重的消息,但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毛主席的逝世,对贺子珍的影响是很大的,她因为一次中风,半个身子瘫痪,出行只能靠着一个轮椅。
1979年,毛主席逝世三周年之际,贺子珍对组织上提出了自己最后的愿望,想去北京,想去天安门看看。
晚年贺子珍
中央得知后批示:北京和上海两地,贺子珍可以随意来往。
9月的一天,贺子珍在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天安门,随后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在毛主席的大理石坐像前,她专门献上了一个花圈。
“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战友”二字,贺子珍是无愧于心的。
1981年春暖花开之时,中央派专机,让高登榜同志陪同贺子珍回到上海,贺子珍笑着说:“辛苦你们了。”
3年后,即1984年4月,贺子珍的病情突然恶化,党中央马上派出几位专家给贺子珍看病,但病魔无情。
1984年4月19日下午,5点17分,贺子珍在华东医院离世,享年75岁。
图|贺子珍晚年
贺子珍去世后,她的后事引起争议,邓小平同志得知噩耗后,亲自批示了两条:我们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
贺子珍曾陪伴毛主席度过革命生涯最艰苦的十年,这是对贺子珍一生最大的肯定。
井冈山上镌刻着她的名字,中国历史上镌刻着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