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的桩打完没有?出现的管涌堵住了吗?”
这是1998年夏,岳阳遭遇百年一见的特大洪水,抗洪总指挥罗典苏累倒在前线,在医院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
岳阳北依长江之畔,南拥洞庭之泽,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治水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堤防工程的持续投入与建设,岳阳地区水患灾害险情数量已经显著减少,较之前区域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但由于所建堤垸的先天缺陷,遇上较大的洪水仍需警惕。
自90年代起,如1996年、1998年、1999年、2014年、2017年以及2024年,一旦大洪水来袭,洞庭湖区就极易发生特大管涌险情。
那么为何洞庭湖堤防易出险情?如果出现险情应该如何处置?我们结合1998年洞庭湖特大水灾来进行梳理一下。
一、怀抱洞庭湖,占尽湖南水两千多年前,屈原在岳阳悲愤投江,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笔写下《岳阳楼记》,让无数人对岳阳,这座从高中课本中得以窥见一隅的城市,心驰神往。
岳阳虽四面环水,颇有尽占湖南水的姿态,却其得名却是因为一座山。
古时有天岳山(今为幕阜山),山南水北为阳,岳阳因位于其南方,为阳面得名。
湖南三面环山,唯北面留一缺口,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发源于群山,而向北奔流汇至北面缺口,形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就是岳阳所在地。
在此缺口,长江流至湖南省内,与洞庭湖相汇,尽流于岳阳境内,可以说岳阳占尽了整个湖南的水。
长江以及四水奔流冲击,沿途带来的大量泥沙,流至地势平缓的岳阳,在洞庭湖尽数沉积,形成大片滩涂,引得许多人来此定居,开垦耕种。
在初期垦种过程中,人们发现,若遇降水适中的年份,农作物往往能获得可观的收成。
然而,一旦遭遇洪水泛滥的年份,辛勤耕耘的成果便会化为乌有,颗粒无收。
为改变这种状况,不至于大水来临闹饥荒,勤劳的人民群众开始在洲滩周围建立堤防阻挡大水。
随着堤防不断加固,俞长俞宽俞高,则就形成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堤垸,即一种利用堤防围筑而成的农田区域。
由于堤垸抵挡大水的功能加持,劳动人民得以安心耕作,至明清时,湖广地区便一跃成为天下粮仓。
但是堤垸虽能阻挡大部分的水患,可一旦遇上超过堤垸阻挡能力的特大洪水,就极易崩溃,发生险情。
例如1998年岳阳遭遇特大洪水来袭,千里大堤岌岌可危,花费两月多时间才堪堪结束险情。
二、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万里长江蜿蜒壮阔,而其最为险峻之处莫过于荆江流域。
这段自湖北枝江起始,绵延至湖南岳阳城陵矶,全长达三百多公里的江域,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受阻不畅,地貌独特。
但若此段上游水量激增,经狭窄不畅之处,便极易突破河岸,引发汹涌的洪水,肆虐两岸广袤的土地,给沿岸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与不可估量的损失。
1998年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区域遭遇罕见的气候异常,梅雨季延长,细雨连绵如织,数日不停,直接导致整个长江流域的水量急剧攀升。
水位迅速上涨、河面变宽等种种征候,无不预示着岳阳即将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浩劫。
果不其然,6月24日,荆江至岳阳一段迎来洪峰,次日岳阳县内堤垸全部到达警戒水位,危险如期而至。
而由于岳阳境内水系众多,普降大雨导致洞庭湖所连接的湘江、资江、沅江、清江、澧水同时泛滥,水位经过洪峰的不断叠加节节攀升,已然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洪水来势汹汹,带着滔天巨浪便向岳阳奔涌而至,十分凶险。
在这一危急时刻,本应作为洪水缓冲区、拥有蓄洪能力的洞庭湖,却因多年的围湖造田以及泥沙沉积而失去了其应发挥的作用。
1954年岳阳遭遇特大洪水,长江大堤八十余处溃堤,导致全市成为一片汪洋,损失惨重。
而今洞庭湖的水位较1954年还要高出一米之多,大洪水带来的灾难历历在目,守住堤垸,不让悲剧再次发生迫在眉睫。
从洪水袭来至抗洪结束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岳阳地区暴雨连连,多处堤垸出现溃口、管涌险情。
八月中旬,由于七次洪峰叠加,长江北岸荆江大堤水位高涨至45米,已达到荆江分洪的水位上限,一旦荆江大堤被冲垮,整个江汉平原都将岌岌可危。
经过多个专家组,一万多名官兵以及数名群众的昼夜奋战,八月下旬随着最后一次洪峰结束,长江中下游各地区水位逐渐回落。
直到九月初,长江全线恢复航运,标志着这场席卷岳阳的大洪水终于结束。
三、先天缺陷,后天流失险情结束了,但这场肆虐的洪水却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岳阳的堤防建设始于三国时期,沙基、软基、堤身土质差、堤线不科学的问题较为普遍。
据专家分析:昔日的堤防,大多都是由民众自发筑成,建于沙洲与泥滩之上,部分堤段更是跨越原有的河道水面,以砍伐而来的柳树作为基础的简易构造。
且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相较于现代科技辅助下的高标准建设,这些堤防在建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清基处理,直接就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可以说岳阳地区的大部分堤垸都有着先天性的缺陷和隐患。
关于其沙基问题,它指的是堤防建设地基的特殊构造:上层为不超过两米的黏性土,而下层则是由粉细砂、中细砂及砂砾等构成。
这些材料透水性强,当外河水位急剧上升时,水分会迅速渗透至堤身内部,尤其洪水期间将会形成集中渗漏,诱发管涌危机,甚至堤防崩溃。
另一方面,软基问题指的是洞庭湖区部分堤基浅层土壤富含淤泥类软土。
这类土壤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且固化周期长,排水效率低下。
面对汹涌的洪水,这类地基极易引发滑坡险情。
此外,堤身土质不佳问题则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筑堤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缺乏对土质的严格筛选与处理,导致堤身常出现渗漏、孔洞及滑坡失稳等现象。
堤线规划的不科学性问题则是加剧了堤防的脆弱性。许多堤线在建设时直接顺应洲滩走向,致使河道蜿蜒曲折,汛期时高流速的水流对堤基造成强烈冲击,堤脚失稳,最终引发堤防垮塌。
除这些先天性缺陷导致岳阳地区险情频发外,后天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等也是导致险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长江上游区域,由于贫困与土地资源的相对匮乏,人们不得不采取毁林开荒的方式以扩大耕地面积,导致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
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人口迅速增长,人们为增加耕地资源,采取围湖造田的措施。
同时为增加生活用能,缓解因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用能稀缺问题,过度垦耕,滥砍滥伐,忽略了对植被的保护,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导致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
而流失的泥土随水流来到地势平缓的平原,并在此沉积,导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缩减,下游河床的淤积不断加剧,沿岸湖底也普遍抬高。
这一系列的变化严重削弱了湖泊原本具备的蓄洪与调节水量的能力,对流域内的防洪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这就导致在洪水来临之际,汹涌的水流得不到缓冲,轻易便能将辛辛苦苦修建而成的堤垸冲垮,从而淹没岳阳。
四、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多年来汛期险情的发生和解决,已经让人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颇为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策略方法。
比如若发生占总险情数量一半以上的管涌险情状况,反滤导渗、反滤围井、蓄水反压等方法便可以将险情解决大半。
2006年三峡大坝建成,更是对缓解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有着重要作用。
曾在1998年参与抗洪的刘迎鸿表示,在三峡大坝没建成之前,天上下多少雨,洞庭湖就来多少水。
但是三峡大坝建成后,不仅可以有效调节洞庭湖水位,还能够起到很好的蓄洪分洪效果,让人们能够在可怕的洪水来临前,有足够的缓冲时间。
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并不是弱小的。像《老人与海》中有这么一句话: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