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条件。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连续的阶段:适应性阶段和发展性阶段。 适应性阶段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这一阶段,个体不存在明显的心理疾病,能够与周围环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意味着个体能够较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合宜的行为方式,拥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和积极的自我认知,适应性水平的达成为个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适应性的基础上,心理健康的更高阶段是发展性。发展性阶段强调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尤其是创造力的自由表达。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终极目标所在。 创造力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体,由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产品三个要素组成。 其中,创造性人格体现为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等"新颖性"特质;而创造性产品则强调成果对个人或社会的实际价值,即"适切性"。 可以说,创造力是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展现的自我实现形式。 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创造力的成功实践又会反作用于心理健康,推动个体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创造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内涵和重要特征,在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层面都有具体体现。 这一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七个层次,低层次需求的满足是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前提。 创造力所强调的"适切性",即创造性成果对个人和社会的实际价值,与心理健康的分层次特点高度吻合。 马斯洛还指出,人性中蕴藏着寻求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这些潜能会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自主创造活动既是个体内在价值的体现,也是通往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 随着自我实现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体将更容易体验到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和高原期。 而人性的至善至美,则最终体现为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多元潜能的充分发挥。 创造力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征,也是推动心理健康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个体只有在适应性良好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释放创造潜能,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 反之,创造力的成功实践也会为个体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应当高度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 通过营造支持性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鼓励个体在各自领域自由探索、大胆尝试,我们就能够帮助更多人走上创造之路,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达致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