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人疯了!30万吨的船,居然妄想要让风推着走?”当外国人得知中国即将下水一艘

“中国人疯了!30万吨的船,居然妄想要让风推着走?”当外国人得知中国即将下水一艘风帆巨轮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嘲笑。 “用风推船?这不是疯了吗?而且是30万吨的巨轮!”2018年,这样的言论几乎充斥了国外媒体的评论区。 在许多外国人看来,风帆技术早已成为历史,用来推动一艘小型帆船或许还有可能,但将这一古老技术应用到30万吨级的巨轮上,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痴人说梦”的表现。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当中国的“凯力号”风帆巨轮成功下水,并在海上平稳航行的画面被传到世界各地时,这些质疑者都哑口无言了。 “凯力号”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艘船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科研团队十几年前开始的大胆尝试说起。 21世纪,全球航运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航运业是国际贸易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全球70%以上的货物运输,但另一方面,航运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的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惊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国纷纷开始探索清洁能源在航运中的应用,而中国提出的方案却与众不同——重拾古老的风帆技术,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出适合现代超大型船舶使用的风力辅助推进技术。 2015年,中国正式启动了“风帆技术示范应用开发项目”,由中船重工702所和大连造船厂共同承担研发任务。 项目组提出,要为超大型船舶设计一套全新的风帆推进系统,通过风力辅助降低燃油消耗,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外国专家纷纷嘲笑这一构想,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更是用“疯了”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中国团队的这一计划。尽管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中国科研团队并没有退缩。相反,这些质疑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复已有的技术,而是开创新的可能。”为了寻找灵感,团队开始从古代船舶入手。 他们仔细研究了明代郑和船队的风帆设计,发现传统帆船虽然依靠风力航行,但其材质和构造并不能支撑现代超大型船舶的需求。 于是,团队决定从材料、设计、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首先,他们选择了一种复合材料与高强度钢材的结合来制造风帆。这种材料既轻便又坚固,能够承受大风和恶劣海洋环境的考验。 其次,他们设计了一种翼型风帆,其原理类似于飞机机翼,通过空气动力学的压力差推动船只前行。这种风帆采用了独特的U型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捕捉风力并转化为推力。 此外,风帆的智能控制系统是整个技术的核心亮点。它可以根据实时风速、风向调整风帆的角度,确保船只在不同航行条件下都能获得最佳动力。 从2017年开始,这套风帆推进系统进入了全面测试阶段。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中对风帆材料进行了多次极限测试,以确保其耐用性和稳定性。 在风洞实验中,团队模拟了不同风速和风向下的风帆表现,并对设计进行了上百次优化。 最终,这套系统被安装在“凯力号”上,这是一艘载重30万吨、满载排水量达35万吨的超大型原油船,长330米,宽60米,相当于6艘“辽宁舰”的重量。可以说,“凯力号”是对这一技术的终极考验。 2018年5月,“凯力号”在大连正式下水。试航当天,这艘巨轮在风帆的辅助下,平稳驶向大海。 当海风推动巨轮缓缓前行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在场的科研人员都激动不已。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无数次质疑的有力回击。 试航数据显示,“凯力号”通过风帆技术,平均每天减少了3%的燃油消耗,每年可节省数千吨燃油,同时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成果令国际航运界刮目相看。 国外媒体迅速改变了此前的态度,开始用“突破性成就”“绿色航运的未来”等词汇来评价“凯力号”。 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甚至提出,希望与中国共享风帆技术,尤其是对风帆的智能控制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 然而,中国团队对此表现得十分谨慎,明确表示核心技术不会外流。“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成果,我们会将它应用到更多国内船舶上,推动中国航运业的绿色转型。” 尽管取得了成功,“凯力号”也并非完美无缺。风帆技术目前只能作为辅助动力,仍需要传统燃油发动机提供主要推进力。 此外,风帆装置的制造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面推广。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中国科研团队的进一步探索。 他们开始尝试开发滚筒风帆和风筝帆等新型技术,这些方案可以更高效地捕捉风力,并进一步降低船舶能耗。 “凯力号”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在船舶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数据显示,如果将风帆技术推广到中国现有的货轮船队,每年可节省上百万吨燃油,减少数十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样的前景让人充满期待。